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木杵(槌狀)
登錄號:2002.005.0342的圖片(20020050342_I001.jpg)(),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2.005.0342的圖片(20020050342_I001.jpg)(),第1張,共1張

登錄號:2002.005.0342

尺寸:77.4 x 54.5 x 12.2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加工保存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春鼠仔、木搗子、舂搗、脫殼、舂臼、春臼仔
文物描述:1.本件木杵是由兩件木料組成,通常是利用材質堅硬的木頭製成,以便舂打食材時不易損耗。分為杵部與柄部。杵部雕削成八角柱狀,杵的一端接一細長木柄,接近杵部的木柄處較方整,以利榫接;手持握的部分較圓滑,以便手持操作,如鋤頭的柄,可端起可舂下。因經久使用與年代久遠,杵部敲擊的一端呈現明顯磨損的圓弧狀,接柄的一端則有破損的現象。
2.木杵主要是搭配木臼來進行舂搗,也有搭配石臼,進行穀米脫殼或是樁搗麻糬,做糕做餅之用。1940年代以後碾米機出現,逐漸取代杵臼舂米脫殼的功能,但製作麻糬仍多半使用木樁臼;如今則連製作麻糬都不再用木樁臼了,僅在一些民俗技藝場合或某些地方傳統節慶時偶爾還能見到使用木舂臼搗拌糯米糰。
參考資料:1.典藏臺灣,
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Search/Search.jsp?QS=%B2%EA%A6%DD&flag=2&pQS=&pOriQS=&CID=&ShowPage=1&license=(瀏覽日期:2019/09/25)。
2.簡榮聰,1992。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