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原木色木飯桶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1.tif)(CC BY),第1張,共14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1.tif)(CC BY),第1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2.tif)(CC BY),第2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3.tif)(CC BY),第3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4.tif)(CC BY),第4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5.tif)(CC BY),第5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6.tif),第6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7.tif),第7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8.tif),第8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09.tif),第9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10.tif),第10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11.tif),第11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12.tif),第12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13.tif),第13張,共14張
登錄號:2002.005.0354的圖片(20020050354_P014.tif),第14張,共1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2.005.0354

尺寸:39.2 x 31.5 x 25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年代描述:推測為19世紀或日治時期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飯桶
文物描述:1. 由十五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腹部和底部以鐵絲圈起,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和桶蓋皆為原木色。
2. 「飯斗」(pn̄g-táu)為臺灣閩南語,意指「飯桶」,是用來盛裝米飯的器具,一般包含桶身與桶蓋兩部分,整組飯桶沒有使用任何釘子或接著劑,卻十分密合。木製飯桶可以吸收米飯的濕氣,始飯粒粒粒分明,不會濕濕黏黏的,吃的時候也會有木頭的香氣。由於臺灣盛產稻米,早期幾乎每個家庭裡都有木製飯桶,不過戰後之後逐漸被鑄鐵鍋和電鍋取代。
參考資料:1. 鄭文彰,2002。先民生活天地,臺灣早期飲食器物。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2. 郭曉蓉,2009。中國飲食文化對臺灣飲食文化的影響。http://nouslog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4。(2017/11/6瀏覽)
3.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飯斗,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9257&source=9&level1=12&level2=98&level3=0&curpage=0&sample=0&radiobutton=0&querytarget=0&limit=1&pagenum=0&rowcount=0&cattype=1。(2017/11/6瀏覽)
4. 李吉崑,可讓米飯香噴噴的朱漆飯桶,大紀元文化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9/8/20/n2629903.htm。(2017/11/6瀏覽)
5. 新北市客家數位館,典藏品及文物,廚具,飯甑,http://www.hakka-digital.ntpc.gov.tw/files/15-1003-530,c140-1.php。(2017/11/6瀏覽)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7/12/12
已瀏覽清單
藏品(「媽媽,您好」見真情 (影本))的圖片
藏品(皮影戲偶頭-末)的圖片
藏品(感恩家族組)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青花小罐)的圖片
藏品(昭和十九年邱從德繳納昭和十八年後期分地租領收證明)的圖片
藏品(桃花江(上))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