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中型石磨
登錄號:2002.008.0363的圖片(20020080363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2.008.0363的圖片(20020080363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2.008.0363的圖片(20020080363_I002.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2.008.0363

尺寸:79.6 x 64 x 30.9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加工保存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磨漿、粿
文物描述:1.本件結構由上下兩座貼合而成,下座凸起的圓周直徑大於承接的上座部位,上下座當中有軸,稱為「石磨心」,轉動時可形成摩擦力,使豆穀磨成漿。上座部分,呈圓餅狀,頂部的周邊有一圈較高的圓環,帶有些許白色斑駁的刮痕,環邊逐漸向一側孔洞處漸凹陷,作用是防止投入的豆穀向外傾洩;由頂部貫穿至底的圓形孔洞,是浸泡好的豆或米的投入口;邊壁還可見明顯的敲鑿痕跡與鐵線箍綁的鏽痕,扁方形的孔洞是做為榫接木製磨把之用。下座中間圓餅狀的凸起部位較一般石磨為淺,周圍有溝槽,供承接磨出的水漿,溝槽設計由後向前略有傾斜度,至流嘴處最低,使研磨出的水漿易於流向流嘴處承接的粿袋或桶內。因經久使用與年代久遠,轉折稜角處除了有部分破損也呈現較平緩滑順狀態,環形溝槽周邊已有明顯的破損、粗糙感與泥塵沾污。本件由於上下座的圓周徑不同,再加上石材上有明顯差異,推測應是各自相配的上座與下座毀損,而先民們慣於簡樸,所以將兩個不同組的石磨湊在一起繼續使用。此件石磨體積中等,可一人或兩人操作使用。
2. 石磨為臺灣早年農村生活中,多數家庭所有的工具之一。由兩片重達數十公斤的石頭和一根能夠旋轉石磨的搖桿所組成,操作時藉由磨鉤或磨把轉動時上座的磨石,以順時鐘方向推動,將要研磨的豆類或米穀放進上座頂面的孔洞中,並時時注入些許的水,磨出的漿液便會流下至底石的溝槽,再從流嘴處流出至承接的粿袋或桶中。將浸泡好的豆或米倒入磨石頂孔,一邊推動磨石,一邊將浸泡好的豆或米倒入磨石頂孔。
參考資料:1.典藏臺灣,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6/7d/98.html(瀏覽日期:2019/07/25)
2.簡榮聰,1992。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臺南縣立新化初中52學年度第二學期期考二年級公民科試卷答案卷)的圖片
藏品(蔣中正撰《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的圖片
藏品(唐羽撰著《貢寮鄉志》)的圖片
藏品(角尖器)的圖片
藏品(艷屍案)的圖片
藏品(〈四十五萬賄賂案 主控檢察官提上訴〉(剪報))的圖片
藏品(高玉樹參觀政經建設-0074)的圖片
藏品(屋宅木構件)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