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2.008.0368
尺寸:44.6 x 41.9 x 40.7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加工保存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舂臼、春臼仔、石精臼
文物描述:1. 從殘餘的部分推測應是大型石臼,周徑上寬下窄,中間為一個深坑凹槽。臼身雖然破損相當嚴重,從殘件中仍可看出飾以高浮雕花草紋;三足高架底座,飾以淺浮雕的獸面紋,底座與臼身間雕有一圈突出的圓環,讓整個石臼具有結構功能性上的區別以及裝飾性的美感。因年代久遠與嚴重破損,儘管有明顯的粗糙感與泥塵沾污,但可推測出原件該是相當具有藝術感的石臼,應屬富貴人家所有,作為人工持杵搗擊使用。
2. 石臼又可稱為「舂仔臼」(閩南語),是臺灣早年農業社會常作為搗去米糠皮製成白米或進行米食的加工器具,甚至用來舂米成粗粉;或是於年節時將製作糕粿的內餡如花豆、紅豆等搗成豆餡、豆沙等。1940年代以後,這種費力的石臼已漸漸淘汰,偶而可以在鄉間看到廢棄的古老石臼,或者被當成民俗藝術品蒐藏裝飾使用了。
參考資料:1. 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717(瀏覽日期:2019/09/25)。
2. 簡榮聰,1992。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