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彩繪花卉紋瓷碗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7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P002.tif)(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P003.tif)(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P004.tif)(CC BY),第4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P005.tif)(CC BY),第5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I001.jpg),第6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01.0158的圖片(20030010158_I002.jpg),第7張,共7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1.0158

尺寸:22 x 21.7 x 7.7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1965-(1965迄今)
年代描述:1960年代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鶯歌
關鍵詞:彩瓷、鶯歌窯、大碗公
文物描述:侈口、弧壁、帶圈足碗。模製成形,長石釉上繪以彩釉裝飾,再高溫燒製而成。口緣以篦劃紋工具刻連續斜線,做出花口邊,但厚重的淡黃底釉蓋壓篦劃紋,花口邊飾若隱若現。全器除圈足之外滿釉,碗內器壁一側以白、紅、綠彩,寫意筆繪折枝花卉紋與綠籬笆,再刷毛白泥輕使圓圈紋與交錯的斜直線相映襯,繽紛色彩吸睛。外器壁素面無紋,圈足裸露黃胎,碗外壁與外足底滿盈淡黃釉。這類俗稱「大碗公」的常民餐具,為北部地區鶯歌窯製品,是戰後初期1960年代廣受歡迎的食器。該件作品燒製溫度不足,碗外壁帶生燒感,可見縮釉,且碗內外器壁釉面開片明顯,局部剝釉,整體品質稍差。
參考資料:1. 徐文琴,2010。1930-60年代臺灣碗盤圖繪紋飾之研究―以鶯歌產品為例。臺灣文獻61(2):111-152。
2. 徐文琴、周義雄,1993。鶯歌陶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3.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大毛蚶)的圖片
藏品(吳紹同135底片48)的圖片
藏品(《孤獨名劒》電影宣傳海報)的圖片
藏品(藍灰蝶)的圖片
藏品(昭和十五年林開泰保險費用受取證)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湯碗)的圖片
藏品(藏書票—歌舞伎絵)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