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青花印花紋瓷碗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8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P002.tif)(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8張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P003.tif)(CC BY),第3張,共8張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P004.tif)(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8張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P005.tif)(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8張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I001.jpg),第6張,共8張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I002.jpg),第7張,共8張
登錄號:2003.001.0283的圖片(20030010283_I003.jpg),第8張,共8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1.0283

尺寸:12.7 x 12.9 x 5.8cm
歷史分期: 1796-1821(清代-嘉慶), 1821-1851(清代-道光), 1851-1861(清代-咸豐), 1861-1875(清代-同治), 1875-1895(清代-光緒), 1895-1912(日本時代-明治時期)
年代描述: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中國華南
關鍵詞:青花印花瓷
文物描述:清代後期華南地區大量生產的印花青花碗,主要流行生產年代約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敞口微侈、斜弧壁,近底處略作方折,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形、釉下鈷藍印花施釉之後,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而成。全器除圈足之外滿釉碗,外器底留有突起的壓模痕,內外器壁可見縮釉痕。碗外器壁青花裝飾,推估是使用印章般的工具沾印鈷料,押印六組帶狀仿梵字紋圖案。其中兩組裝飾帶可見重疊押印,可以推測其印花工序。近世以來隨著中國青花瓷的傳佈世界,韓國、越南、日本與歐洲荷蘭、英國、德國等地陶瓷窯業紛紛崛起,除了降低本地對於中國貿易瓷的依賴需求,更進一步加入陶瓷的國際外銷市場。競爭激烈的陶瓷貿易商業策略基本有二,一是創立高檔品牌,二是低價競銷。這類作工較粗的印花青花瓷,正是走平價商品路線,常見於華人移民聚落的餐具組合,臺灣歷史考古遺址亦普見出土。這類印花青花碗多採疊燒技術工藝,因此碗心常見帶有澀圈痕跡,此件作品內面滿釉,通常是裝燒時放在最上面的製品。
參考資料:趙金勇、王淑津,2017。下罟坑遺址十九世紀印花青花瓷器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6年度第15次學術講論會宣讀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玉飾)的圖片
藏品(吳紹同135底片94)的圖片
藏品(N/A)的圖片
藏品(陶紡輪)的圖片
藏品(瓷碗)的圖片
藏品(反共宣傳圖冊(中華民國復興基地 台灣漁業及漁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小蜜蜂尪仔標)的圖片
藏品(本處經費案(31))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