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簳仔
登錄號:2003.001.0678的圖片(20030010678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3.001.0678的圖片(20030010678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3.001.0678的圖片(20030010678_I002.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1.0678

尺寸:73.1 x 70.6 x 8cm
外文名稱:竹箃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竹簳、簳仔店
文物描述:1. 此物件以竹篾編織而成,圓盤狀,面大而淺,底部略呈圓弧形。主體以壓二挑二斜紋編法密編而成,口緣處以粗竹條夾住內外兩側,尾端平削接合後以籐皮返折纏繞固定收邊。為方便吊掛,在一端籐皮返折纏繞處穿繩綁圈,應該是使用者之後加裝,非最初製作時的設計。因年代久遠與頻繁使用,竹篾表面光澤多已脫落且有明顯磨損,邊圈的竹片已明顯泛黑。
2. 「簳」(kám)或可寫成「𥴊」(kám),為臺灣閩南語用字,指用來盛裝物品的圓形淺竹框,一般無洞的稱為「𥴊」,有洞的稱為「篩」,為臺灣早期常見的生活用品。簳仔的用途相當廣泛,可放置生鮮蔬果等食材,或用於曬製醃菜、搓湯圓、製作粿粄等。由於臺灣早期的雜貨店常將一些乾料,如蝦米、魚乾、米粉、金針、木耳等,盛放在簳仔上,好讓顧客挑選,也方便隨時拿出戶外曝曬,這就是雜貨店被稱為「簳仔店」的由來。
參考資料: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https://collections.ncfta.gov.tw/pages/product/view.aspx?id=11200404067(瀏覽日期:2019/05/25)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的圖片
藏品(鐵製剪刀)的圖片
藏品(洪勸女參與六龜第二保第五甲之戰時操演照)的圖片
藏品(《電視周刊TV WEEKLY》第1177期)的圖片
藏品(茶几)的圖片
藏品(昭和五年黃汝舟等十三名繳納昭和四年後期分地租領收證明)的圖片
藏品(楝、苦楝)的圖片
藏品(錫製燭台)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