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1.0962
尺寸:32.5 x 32.3 x 3.9cm
歷史分期:無法判斷(不明)
類別一:器物類,娛樂,樂器
類別二:器物類,宗教禮俗,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鑼心、金類樂器、打擊樂器
文物描述:1. 本件為銅製鑼,鑼面為中間有突出鑼心的形式,本件有明顯銹斑以及磨痕,頂部穿繩作為提拿使用。
2. 鑼是銅製圓盤型樂器,依形制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邊緣略向內彎,鑼面略高(此行為數最多,如京劇的大小鑼);一是邊緣呈90度彎曲,鑼面平滑(如:馬鑼、餅鑼);一種是鑼面中心有有突出鑼心(鑼乳),邊緣彎曲程度不一(如:北管大鑼)。
3. 鑼的大小尺寸多樣,使用場合也非常廣。大型鑼(直徑達1公尺以上)通常懸掛於鑼架上,以包有橡膠或棉布的鑼錘擊奏,常用於鼓吹樂、戲劇後場、導迎性的儀仗樂隊。小型鑼(直徑為50公分以下)則用於鑼的邊緣鑿洞穿繩,由演奏者懸提,並以木棒擊奏,常用於戲劇或法事後場演奏。羅和鼓為華人民間樂團中經常彆列的兩件重要樂器。民間慶典或戲劇都少不了鑼鼓烘托熱鬧的氣氛,因而有"鑼鼓喧天"的形容詞。本物件樣式為中心有突出鑼心的形制。
參考資料:江韶瑩等編,2009。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頁485-486。南投市:臺灣文獻館。(初版二刷2012年)
編目者:委託編目-臺灣古文書學會02
編目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