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石獅組
登錄號:2003.004.0007的圖片(20030040007_I001.jpg),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4.0007

尺寸:88.9 x 76.9 x 111.9cm
歷史分期: 1895-1912(日本時代-明治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00~1900
類別一:器物類,建築與居處空間,建築構件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
關鍵詞:石獅、廟宇、新竹新豐福龍宮
文物描述:本文物石獅組一組兩件,雕刻風格相同,為同一對石獅。石獅為傳統漢式閩南式廟宇的建築構件,通常置於正立面中門的門柱前方,作用為加固門柱,上段為圓雕獅形,中段為束腰,下方為分離的基座呈長方體以貼合門柱。用於廟宇中門前時皆成對放置,龍邊為公獅,虎邊為母獅帶小獅,公、母兩獅對望。公、母獅皆上身立起,傳統閩南式造型表情溫順,扁鼻高額,耳伏貼,公獅前腳戲繡球,母獅抱小獅。日本時代開始,受日本獅影響,造型改變,表情重威猛,獅鼻高突,耳上揚,公獅以銅錢取代繡球。本件石獅公獅腳抓繡球,耳伏貼,仍為清代造型。但根據購藏來源資料,本組石獅原在新竹新豐五穀先帝前殿,所指似為新豐福龍宮,該廟建廟於1900年,石獅製作年代較可能為日本時代初期,因此尚未受到日本獅造型影響。
石獅元素來自傳統吉祥圖樣太獅少獅,為母獅與小獅戲繡球,在廟宇石獅則發展為公獅戲繡球,母獅抱小獅的作法。太獅少獅諧音古高官太師與少師,象徵仕途順遂之意。
參考資料:黃惠玟,2001。臺灣石獅風格演變之初步研究-以戰前(1945年以前)為範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平英堂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