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桌上型撥號盤式電話機
登錄號:2003.005.0010的圖片(20030050010_I001.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3.005.0010的圖片(20030050010_I001.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3.005.0010的圖片(20030050010_I002.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3.005.0010的圖片(20030050010_I003.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3.005.0010的圖片(20030050010_I004.jpg),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5.0010

尺寸:24.6 x 18 x 14.3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交通運輸與通訊,通訊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通訊
文物描述:1.本圖之電話機,為桌上型撥號盤式電話機,本機種設計之特色:黑色,聽筒放置於撥號盤後的固定架上,是1931年時的設計,並成為世界普遍採用的設計形式,直到1970年代才被按鈕式電話取代。
2.臺灣電話裝設始於1897年3月澎湖守備隊架設之各部隊聯絡電話,也在西嶼燈塔及外垵燈塔之郵便電信局(日治時期郵政電信結合)間架設電話,為臺灣「有線電話」之始。1900年在臺北、臺中、臺南、基隆、斗六裝設人工電話交換機,開放市內電話業務。1932年高雄開始裝設自動電話交換機,臺北則是在1937年裝設。此時電話的登記費、基本費以及各種電話使用費率都相對昂貴,但電話所提供的通訊方便性,仍為人所接受。1895年申請電話者約431個,到1944年12月底,計有電話局所194個,裝設電話者有25206個,長途線路334線。戰後1953年起,電信總局配合政府「四年經濟建設計畫」,推動「四年電信建設計畫」,至1975年時,不但電話普及率大幅提昇,並完成「鄉鄉有電話」目標,1980年10月則完成「村村有電話」目標。至1980年代,臺灣的電話擁有數超過350萬臺,當時全世界僅20幾個國家有此水準,普及率在亞洲亦僅次於日本,成長速度則為世界第一。
參考資料:1.檔案管理局編、黃富三撰,2010。電信巨擘:台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頁:3-6。臺北:編者。
2.楊振興,2016。話筒裡的臺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頁:104。臺北:獨立作家。
編目者:委託編目-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B
編目日期:2019/12/03
已瀏覽清單
藏品(紅彩龍鳳紋燉壺)的圖片
藏品(臺灣樹參)的圖片
藏品(盾蕨)的圖片
藏品(新社會週刊23期)的圖片
藏品(新娘出轎)的圖片
藏品(周氏家族名簿)的圖片
藏品(紫花鳳仙花)的圖片
藏品(喜臨門咖啡冷飲紙夾火柴盒)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