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7.0194
尺寸:43.5 x 42 x 2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
類別一: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衣裳帽履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牡丹紋、魚紋、鳥紋
文物描述:1. 此件為菱形下端略寬形肚兜,下部為略平的寬圓弧,正面為藍色綢緞,背面為米色棉布,寫有「(難以辨認)妹」,應為此肚兜使用者。此件肚兜有多處污損,背面更可明顯看出蟲蛀痕跡。主要刺繡技法為齊針、纏針。紋飾方面,以藍色線飾邊,使用多個布塊拼接,除了主要紋飾牡丹之外,還繡有魚紋、鳥紋等,雖然客家的滿繡風格讓人目不暇給,但因為使用一框一圖樣的模式堆疊,使紋樣豐富卻不雜亂。此件肚兜特別之處,在於背面也繡有紋樣,此種裝飾風格為北部肚兜所獨有。
2. 肚兜隨時代變遷,形制、名稱均有改變,至清代開始稱作肚兜,臺灣也承襲此一名稱,別名還有抹胸、裹肚、兜兜等,但是臺灣肚兜通常先將紋樣繡於布片,再縫於肚兜上,裝飾安排上,紋樣多集中在下方口袋與緄邊,此兩點與中國地區肚兜有很大差別。另外,早期肚兜男女老幼都會使用,口袋部分有時會放置香料或藥材,可見肚兜還有香囊以及藥療的功能。
參考資料:1. 戈思明主編,2006。臺灣傳統刺繡之美。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2. 黃光男主編,2004。美麗與吉祥——中國傳統刺繡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3. 黃永川主編,1995。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臺灣早期民間服飾。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4. 蘇旭珺,2001。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頁69-71。臺北市:傳藝中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