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綠綢地盤金綠底鶴紋菱形肚兜
登錄號:2003.008.0467的圖片(20030080467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3.008.0467的圖片(20030080467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登錄號:2003.008.0467的圖片(20030080467_P002.tif)(CC BY),第2張,共5張
登錄號:2003.008.0467的圖片(20030080467_P003.tif)(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5張
登錄號:2003.008.0467的圖片(20030080467_I001.jpg),第4張,共5張
登錄號:2003.008.0467的圖片(20030080467_I002.jpg),第5張,共5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8.0467

尺寸:52.2 x 43.4 x 0.8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衣裳帽履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蓮紋、盤金繡、鶴紋
文物描述:1. 此件肚兜為菱形,正面為綠色綢緞,再以黑布貼於其上做雲型包邊,背面為湖水藍棉布,有些許褪色污損。紋飾方面,非常仔細地以整齊排列的蓮紋做邊框,中間則以盤金繡作圓框,裡面的鶴紋、蓮紋同樣以盤金繡表現,雖然此件作品紋樣簡單、佈局單純,但從整齊細緻的蓮紋邊框、奢華的盤金繡,就可看出此件肚兜的精細。本件肚兜的形制在全台均有發現,裝飾技法方面則類似中國肚兜將紋樣置於中心。
2. 肚兜出現時間不會晚於漢代,隨時代形制、名稱均有改變,至清代開始稱作肚兜,臺灣也承襲此一名稱,別名還有抹胸、裹肚、兜兜等。臺灣肚兜通常先將紋樣繡於布片,再縫於肚兜上,裝飾安排上,紋樣多集中在下方口袋與緄邊,此兩點與中國地區肚兜有很大差別。另外,早期肚兜男女老幼都會使用,口袋部分有時會放置香料或藥材,可見肚兜還有香囊以及藥療的功能。
參考資料:1. 戈思明主編,2006。臺灣傳統刺繡之美。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2. 黃光男主編,2004。美麗與吉祥——中國傳統刺繡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3. 黃永川主編,1995。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臺灣早期民間服飾。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4. 蘇旭珺,2001。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頁69-71。臺北市:傳藝中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蘇曼殊大師集)的圖片
藏品(大汶口撇口灰陶豆)的圖片
藏品(臺北城興建始末(上)(中)(下))的圖片
藏品(紫色大稻埕)的圖片
藏品(傀儡戲偶(西門慶頭))的圖片
藏品(走過從前--項鍊、胸針、耳環)的圖片
藏品(洪武通寶背桂)的圖片
藏品(中華民國八十三年新竹縣統計要覽)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