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17.0025
尺寸:15.3 x 22.2 x 0.9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27~1943
年代描述:昭和18年磯永吉完成增補稿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書籍,產業
創作者/製造者:磯永吉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蓬萊米、玄米、小麥、綠肥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磯永吉撰寫的《水稻耕種法講演》。內容為手寫稿印刷封面採直式印刷,右下部直印「(以印刷代謄寫)」字樣,中間印書名。內文之前有目次。內文包括純良種子及其採收法、種子之乾燥及貯藏種子的發芽力、種子的後熟與發芽力、選種法、耕種及育種上稻子之相關現象應用、幼苗育成法、整地法、施肥法、栽植法、灌溉法、鋤草法、病蟲害防治、管理、稻米收穫乾燥調製貯藏法等部分。其後附錄3篇文章。文末繪製共相關圖解。
2.磯永吉,1866年出生,日本廣島人。1911年東北帝國大學(今北海道大學)畢業,次年渡海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的技手,大正3年(1914)晉升為技師。技師任內,指導末永仁進行臺灣在來稻與日本稻改良的研究;其後末永仁於大正13年(1924)為了克服稻熱病,昭和4年(1929)選出「臺中65號」,開啟臺灣蓬萊米的新時代。磯永吉也贏得「臺灣蓬萊米之父」的稱號。昭和5年(1930),任教於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理農學部。民國34年(1945)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省農林廳顧問,直到民國46年(1957)才以71歲高齡退休返日。為表彰磯永吉對臺灣農業的貢獻,退休之時,臺灣省主席嚴家淦先生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頒贈景星勳章,省議會亦提案通過贈予磯永吉終生食用蓬萊米每年1,200公斤。
參考資料:王派仁,2016。除了八田與一:走讀三位日本臺灣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6(7):74-77。
編目者:委託編目-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A
編目日期: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