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帶四突起環狀玦形耳飾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P003.tif)(CC BY-NC),第1張,共7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P003.tif)(CC BY-NC),第1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P001.tif)(CC BY-NC),第2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P002.tif)(CC BY-NC),第3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P004.tif)(CC BY-NC),第4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I001.jpg),第5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I002.jpg),第6張,共7張
登錄號:2003.034.0005的圖片(20030340005_I003.jpg),第7張,共7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34.0005

尺寸:5 x 5.3 x 0.4cm
歷史分期: 新石器時代
年代描述: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3500-2300年)
類別一: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身體飾物
類別二:器物類,宗教禮俗,其他
關鍵詞:卑南文化、臺灣玉、玦、耳環、陪葬品
文物描述:1. 帶四突起環狀玦形耳飾,以臺灣玉磨製而成,顏色呈淡綠色,玉質質地略帶些許深色鉻鐵礦斑,器身完整,外形近似正圓形,內徑採雙面旋截,旋截中線修整圓滑,中線位置近底部;外徑採雙面旋截,旋截中線有修整,但仍呈多角形,中線位置置中。耳飾下方知缺口以雙面切截,切截中線未修整。外緣帶有四個突起,外形及大小相似,均修磨為多角形。
2. 本件原始入藏來源資料不詳,但從器型判斷為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3500-2300年)相當典型、具有代表性之史前陪葬品玉器,穿戴時耳垂須有耳洞,自耳飾缺口處穿戴,掛垂於耳垂下方。卑南文化人的耳飾配戴時大都左、右耳各一,但也有少數的只戴一邊的一個耳飾,或是雙耳戴到三個或四個以上的耳飾。又本件保存完好,推測為石板棺內之陪葬玉器。
參考資料:連照美,2003。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編目者:葉前錦
編目日期:2013/03/08
已瀏覽清單
藏品(打製石斧)的圖片
藏品(文生巾)的圖片
藏品(負載表)的圖片
藏品(彩繪陶馬)的圖片
藏品(精雕花几)的圖片
藏品(祭典)的圖片
藏品(木棒)的圖片
藏品(1969年11月16日陳中統寄陳朝安書信)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