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03.0589
尺寸:82 x 55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報紙,二戰後以降
創作者/製造者:臺灣新生報社
關鍵詞: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社
文物描述: 此為一紙質報紙,以黑色字體印刷,本物件為1947年(民國36年)1月15日發行之《臺灣新生報》第448號,此物件為單張雙面,共四版,內容計有〈中樞紀念週上,主席親臨致詞檢討去年黨政軍各部門工作,解釋馬帥聲明坦白無私〉、〈關於受降工作〉、〈關於復員工作〉、〈關於政治方面〉、〈馬歇爾的聲明不能說是不公〉、〈日人行兇傑作,白雲山變成殺頭崗〉、〈中共阻撓堵復工程〉、〈一年來調處工作〉、〈中宣部招待記者沈怡報告治黃計劃,三種方案請由專家決定,治黃顧問團報告視察結果〉、〈社論:守法與合作〉、〈政府決本政治解決方針商討恢復和談辦法,派員赴延或開圓桌會議兩者將決其一 民社黨對時局發表主張〉、〈中共辦事處表示仍堅持三項意見〉、〈繙譯官留學攷試,定期分七區舉行〉、〈冀省國軍克復安平,平津公路上戰鬪仍激烈,共軍由臺兒莊威脅徐州〉、〈美將保有軍事實力執行對聯合國義務,任何國家無統制世界權利 貝爾納斯在世界問題協會演說〉、〈河內城郊發生激戰,越南軍百餘人被殺,向越軍投降法人二百無恙〉、〈穆德談法越問題,和平仍可能獲致〉、〈河內城中華僑區成法軍摧毀目標,袁子健冒險商討護僑辦法〉、〈勃魯姆語法國政局〉(蔡金聲譯)、〈呂宋北部美機失事〉、〈英控阿爾巴尼亞,安理會將予討論〉、〈四強外長代表會議昨日已在倫敦開幕〉、〈論聯合國的投票權與否決權(下)〉(葉新華譯)、〈英緬會議開始,雙方舉行制憲讀判〉、〈勃魯姆飛抵英倫與艾德禮商談「經濟問題」〉、〈英倫運輸工人罷工潮擴大〉、〈聯合政府難產,日政局悲觀〉、〈訓練大家守法行法,切實糾正惡風陋習 國父紀念週陳長官致詞〉、〈實施標準度量衡制可於年底全部完竣,推行委員會報告工作情形〉、〈勿使嬰孩傳染結核〉(王東)、〈實施訓練新計畫,調訓幹部十三班〉、〈縣警機關移送人犯必須載明拘禁日期 高院檢察處致函有關機關〉、〈泛談藝術教育〉(陳靈)、〈避免國林漂流遺失 省公署訂頒承撈辦法〉、川省國代來考察〉、〈舉行舞會賑災難民〉、〈臺北縣政府明舉行園遊會〉、〈臺南地震原因 氣象局勘察結果〉、〈加強石炭生產 當局訂定新坑補助法〉、〈合作事業檢討會前日舉行大會討論十六個重要問題〉等。
《臺灣新生報》創刊於1945年10月,是戰後初期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所經營的官方報刊,其前身為1944年,臺灣總督府整併島內六間報社所發行的《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最初由李萬居主導,雖屬官營報紙,但仍忠實反應民意,在二二八事件前夕,官民衝突漸深之際,新生報屢次發表告誡官方約束權力之言論。二二八事件之後,李萬居職權遭架空,辦報人員亦多被肅清,《臺灣新生報》成為更加偏向政府的報紙。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接收臺灣之始,即派出「中央宣傳部」整頓臺灣報業,撤廢日治時期管控報紙的許可制度,改為登記申請制,管制的解除使得戰後初期的辦報風氣大盛。後由於民間報刊對於接收後的行政長官公署多有批判,於是在二二八事件之後,政府開始嚴格控管報紙,在戒嚴開始後更以資源節約、端正文化等理由施行「報禁」。(王天濱,2002。154-170)
參考資料:王天濱,2002。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許旭輝,2007。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