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白釉藍葉陶碗
登錄號:2004.003.1168的圖片(20040031168_A001.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4.003.1168的圖片(20040031168_A001.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03.1168的圖片(20040031168_A002.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03.1168的圖片(20040031168_A003.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03.1168的圖片(20040031168_A004.jpg),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03.1168

尺寸:12.8 x 12.8 x 5.4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推測年份(西元):1946~1951
年代描述:戰後初期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南投魚池
關鍵詞:藍葉、陶瓷、飯碗
文物描述:1.白釉藍葉陶碗,碗胚用鏇胚成形,敞口,圓唇,圓腹下收接矮圈足,圈足露胎,胎色橙黃,胎質略顯粗糙。全器施白釉,釉色偏灰。器表有許多氣孔。內壁上可見黑色與黃褐色斑點,碗心處有疊燒產生的澀圈;外壁繪有藍色葉子花紋,姿態舒展,花紋簡單,葉紋下方有磕損形成的兩個小洞,外壁下方釉面因塗釉不均勻有脫釉現象;圈足內底無落款。
2.南投可能是臺灣最早生產陶器的地方,該地於道光元年(1821)設立頭、中、尾三窯生產日用陶器,到咸豐(1851–1861)年間已有相當規模。日治時期南投的窯業受到政府的重視,日用陶器生產也邁入黃金時期,足與鶯歌陶南北輝映,有名的「南投燒」就是指這段時期南投所產的細工陶器。不過戰後初期南投燒制的陶器仍以粗陶為主,且素燒比釉燒更為普遍。釉燒之釉藥,多半為草灰與泥漿,土援練製,但求不漏水即可。本件藏品即為粗陶器。
參考資料:1.歷史變遷與特色-南投陶發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南投陶展示館,http://www2.nthcc.gov.tw/pottery/ch/04_nantou/02_list.asp?bull_id=254(瀏覽日期:2020/07/02)。
2.徐文琴,2010。1930-60年代臺灣碗盤圖繪紋飾之研究,臺灣文獻,61(2):111-152。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A
編目日期:2020/10/15
已瀏覽清單
藏品(傘菌屬)的圖片
藏品(瓷杯)的圖片
藏品(內苳子)的圖片
藏品(有段石錛)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僧蒿)的圖片
藏品(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製〈兩千分之一臺北市都市計劃圖〉)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