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2004.007.0625
尺寸:19.2 x 26 x 0.4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創作者/製造者:自由時代雜誌社
關鍵詞:黨外、黨外雜誌、鄭南榕
文物描述: 此為自由時代雜誌社1984年4月23日出版的《自由時代》周刊第7號,內容計有〈鐵路是漲價的禍首──李登輝惹的禍〉(劉亞清)、〈設置立委助理的風波〉(弄臣)、〈誰能教省主席準時下台〉(張東權)、〈長庚醫院的『新鮮』屍體〉(紅楠)、〈新「藥」與舊病──賀李敖四十九歲生日‧祝李敖再活四十九年〉(孟絕子)、〈國民黨的頭大,黨外的頭裂──新竹市長補選分析〉(陳仁)、〈台灣諺語新解〉(李阿輝)、〈王玉雲打官司的本事──以「台時」爭霸戰為例〉(泰石)、〈看誰面子大──高雄市議員介紹人事排行榜〉(徐開)、〈貝隆──阿根廷不會為你哭泣〉(筱鳴)、〈「紅包笑納,請開刀」──台大醫師談台大重重黑幕〉(王美麗)、〈許信良也求神問卜〉等。
此物件為鄭南榕所創辦的《自由時代》系列雜誌之一。由於意識到出版審查之嚴峻,鄭南榕在刊物創辦之初便註冊了為數眾多的「時代」系列標題,以免後續因遭查禁而無法準時出刊,另《自由時代》為保護相關供稿者,鄭南榕主動承擔《自由時代》一切文責,且不在雜誌目錄頁著錄個別作者姓名。《自由時代》標榜著「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致力於追蹤黨國內幕、打破禁忌話題,也籌劃街頭社會運動――如「五一九綠色行動」。《自由時代》訴求黨外組黨,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則主張群眾路線,對於較保守的公職路線則加以批判。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參考資料:彭琳淞,2007。自由‧民主‧本土‧臺灣――看臺灣戒嚴時期的政論雜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30-40
蕭淑玲,2006。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黨外雜誌,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1(瀏覽日期:2019/11/05)。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