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11.0107
尺寸:4.8 x 17cm
歷史分期:1945-(二戰後)
推測年份(西元):1945~1966
年代描述:商標上印有「埔里鎮」,屬戰後的行政區劃名稱。
類別一:器物類,商業財產,廣告與商標
創作者/製造者:蔡成春
製造地:南投縣埔里鎮
關鍵詞:廣告、香鋪、製香、香藝文化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香鋪彩色廣告商標1張。商標為長條狀,右上角有缺損。商標外圍是紅色圖框,框內最上方印鎖牌式圖樣,內有白字「埔里鎮」,及卷軸式圖樣,內有黃底紅字「蔡成春」;中央印有嫦娥、紅日、雲彩圖像,左側有文字「月娌常娥為記」;最下方印有青松、紅牡丹、白鶴吉祥圖樣。
2.明清時代,漢人民間宗教信仰隨著移民傳入臺灣,與宗教相關的祭祀用品製造與販售行業─「香鋪」也隨之興盛。日治時期臺灣製香舖多集中在北部大稻埕、艋舺;中部苗栗、彰化、鹿港;南部嘉義、臺南等開發較早的城鎮,製香技藝與工法亦延續清代以來的製作習慣。光復後,隨著臺灣經濟狀況好轉,民國70年代製香業進入鼎盛時期;但開放低價大陸香進口及環保觀念興起後,臺灣香廠與香鋪紛紛關門外移或轉型新興香品,傳統製香技藝與文化面臨流失危機。
參考資料:滕雲,2016。一心一藝一香「道」:製香師傅與香藝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C
編目日期: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