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黃金田繪《篩米簸粗糠》
登錄號:2004.019.0073的圖片(20040190073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19.0073

尺寸:91.6 x 91.6 x 0.5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99~2004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藝術圖像,生活與民俗
創作者/製造者:黃金田
製造地:南投
關鍵詞:民俗畫、黃金田、曬穀
文物描述: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篩米簸粗糠》,描繪稻米收成後,婦女們於埕上以「米篩」篩選米的情景。畫作題跋為「篩米簸粗糠,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當稻子在農夫細心呵護之下,終於到了收割階段,在全靠人力的年代中,農夫首先會用鐮刀將稻禾割下,另外一批人則將稻禾收集在一起,準備進行脫殼的動作。早期是在「摔桶」中進行,將稻禾甩打在脫穀板,後期則利用脫穀機,讓稻穗能脫離並掉入竹蔞之中。不過稻穗中常參雜許多雜草,所以農人會先利用「穀篩」,穀篩的洞孔較細,可初步將這些雜物去除。之後則拿到晒穀場曝曬,這時候要將稻穗鋪平,順便察看有無短莖或雜草混在其中。曬完之後,則必須將實穀和外殼分開,這時農民是利用「米篩」來過濾,因為米篩的洞孔較大,農夫便依順時鐘方向轉動米篩,因為實穀較重,便會聚集在中間,較輕的空殼則分散在米篩外圍,便捯到穀殼分離的目的。有的則利用穀風機,也就是利用風力將較輕的殼吹走,較重的穀粒便能落在米籮之中。
通常穀殼可當乘家禽的飼料,其餘穀粒則留下少許自用,或放在古亭畚中儲存,其他則拿去販售或繳稅。
參考資料:呂理政主編,2006。臺灣生活圖曆:黃金田民俗畫‧現代當令事典,頁:124-125。臺北:遠足文化。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3/08/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民國三十六年林耀敏向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臺中糖廠借據)的圖片
藏品(斧鋤形器)的圖片
藏品(石斧)的圖片
藏品(大葉貞蕨)的圖片
藏品(春之頌)的圖片
藏品(臺灣鬼督郵)的圖片
藏品(葉清耀法律事務所予委託人之信函)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