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黃金田繪《三年四個月 出外學藝彼一日》
登錄號:2004.019.0086的圖片(20040190086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19.0086

尺寸:91.7 x 91.6 x 1.6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99~2004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藝術圖像,生活與民俗
創作者/製造者:黃金田
製造地:南投
關鍵詞:民俗畫、黃金田、學藝、學徒、學司仔
文物描述: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三年四個月 出外學藝彼一日》,描寫年紀小小的男孩為了學藝,跟著師傅出外離家,在家人的目送下,不捨的情景。畫作題跋為「三年四個月,出外學藝彼一日,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早期的社會,教育並不像現在如此普及,能識幾個大字、做些簡單的計算,就已經是程度相當不錯了!所以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能有一技之長,有時會將小孩送去「學師」(學司仔)。
正式學師,要先「拜師」,對師傅行三跪九叩之禮,再送上拜師酒及禮金,其中禮金數目必須為三、六的倍數,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之意。想要學好一項技藝可不是那麼短時間可達成的。通常,徒弟剛進門,做得多是雜事,例如打掃清理、幫忙師傅等等,至於真正的手腳功夫,很多時候是要靠徒弟平日的觀察揣摩,點點滴滴累積而來;不經過個三年五年,是不會「出師」的,所以才會有「三年四個月」這種概括式的說法。
等到學藝完成時,有的師傅會舉辦慎重的出師酒席,並將自己碗中一半的飯分給徒弟,表示已經把半套賺錢的本領傳授出去,還會送徒弟一套工具,希望他能好好打拚。由此可見,早期的師徒關係並非單純只是學技術,而是有點類似父子關係。師傅除了在技術傳授之外,在做人處事、生活細節等小地方,也是相當注重。
通常適合拜師學藝的年齡都很小,看到孩子為了學師,小小年紀便得離開家門,甚至遠赴他鄉,做人父母的通常極為不捨,家中年幼的兄弟姊妹也是如此。但為了日後的生計,只好忍受這短暫的分離!
參考資料:呂理政主編,2006。臺灣生活圖曆:黃金田民俗畫‧現代當令事典,頁:198-199。臺北:遠足文化。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3/09/25
已瀏覽清單
藏品(林以真明星照片小卡)的圖片
藏品(麋鹿角化石)的圖片
藏品(石榴紋開口粉彩碗)的圖片
藏品(國立體育大學92級畢業紀念冊)的圖片
藏品(石錛)的圖片
藏品(光果葉下珠)的圖片
藏品(排水溝正面圖、平,正面圖)的圖片
藏品(蔣主席接見印緬戰區軍事司令索爾登將軍)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