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八十年代雜誌社發行《八十年代》第15號
登錄號:2004.021.1275的圖片(20040211275_I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4.021.1275的圖片(20040211275_I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1.1275的圖片(20040211275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1.1275的圖片(20040211275_I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1.1275的圖片(20040211275_I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21.1275

尺寸:19.3 x 26.4 x 0.4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81~1981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創作者/製造者:八十年代出版社
關鍵詞:黨外、黨外雜誌、康寧祥、江春男
文物描述:  此為紙質雜誌,以交疊的臺灣地圖與帆船剪影為封面, 為1981年9月發行之《八十年代》月刊第15號。本期封面內容計有〈受傷的土地〉、〈黨外縣市長難為〉、〈全省縣市長選情報導〉、〈赤腳站在土上的黃順興〉、〈撞鐘和尚難傳佛法〉、〈假如我是真的〉、〈工人的抗議〉等。目錄計有(一)社論、(1)假如我是真的、(二)編輯室筆記、(三)讀者投書、(四)目錄、(五)選舉、(1)山雨欲來風滿樓-臺灣省縣市長選情報導(謝進仁等)、(2)黨外縣市長難為(陳季安)、(3)一流的律師,一流的省議員(胡文成)、(4)黑派會分裂嗎?(陳明勝)、(5)屏東縣長選舉靜態分析(潘立夫)、(六)國會政治、(1)國會功能的危機(張德銘)、(2)法統與總額(蘇和)、(3)立委國會論政、(3.1)費希平質詢(費希平)、(3.2)洪昭男質詢(洪昭男)、(3.3)陳祖貽質詢(陳祖貽)、(3.4)頼晚鐘質詢(賴晚鐘)、(七)海外通訊、(1)撞鐘和尚難傳佛法(阮大仁)、(八)台北話題、(九)國際政情、(1)東西冷戰何時了?(洪鐮德譯)、(2)雷根為什麼玩中共牌了?(江聲)、(3)宋山與蛇同床(沙蘇旺)、(十)報導、(1)工人的抗議(林惠菁)、(2)惡水驚魂(林立德)、(十一)訪問、(1)宋澤萊、黃春明、陳映真-談作家的出境限制(廖仁義)、(十二)愚園閑話、(1)我的抉擇與信念(黃順興)、(2)假如我是林金生(黃順興)、(十三)人物、(1)赤腳站在泥土上的黃順興(蔡憲崇)、(十四)學術、(1)數不盡禁書滄桑(黃忠慎)、(十五)教育、(1)老師,再見!(弘光人)、(十六)、(1)中國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概況(葛浩文)、(2)受傷的土地(楊渡) 等。
  此件為康寧祥發行、江春男總編的《八十年代》雜誌,為臺灣黨外雜誌的重要代表,有「黨外雜誌編輯群的搖籃」之稱,由學者以及新聞界從事批判性的政論,與黃信介發行的《美麗島》雜誌成為「黨外政治」運動兩條路線各自的代表。所謂「黨外」為中國國民黨之外的政治勢力,「黨外」在國民黨政府的治下運用創辦雜誌的方式表達立場、對抗國民黨政府,這些雜誌、出版品被稱為「黨外雜誌」,《八十年代》亦是其中之一。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
參考資料:彭琳淞,2007。自由‧民主‧本土‧臺灣――看臺灣戒嚴時期的政論雜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30-40

黨外雜誌,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1(瀏覽日期:2019/05/07)。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高砂義勇隊豐功偉績碑記拓本)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