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21.1396
尺寸:19 x 26.1 x 0.5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創作者/製造者:亞洲人雜誌社
關鍵詞:亞洲人、黨外、黨外雜誌、康寧祥
文物描述: 此為一紙質雜誌,此物件以紅、灰相間之亞洲地圖及米色帆船之剪影為封面,並以白色字體標示物件之名稱,本物件為1981年10月發行之《亞洲人》月刊第1卷第6期(總號第6號),封面內容計有〈北市議會的行情與選情〉、〈國會大辯論旁聽記〉、〈新聞局•美聯社•立法委員〉、〈黨外的民主實踐研究班〉、〈桃園黨外人士的考驗〉、〈虎落平陽的郭雨新〉、〈給狐忠淚作者的公開信〉等。目錄計有(一)社論、(1)我們對中國統一問題的基本態度、(二)編輯室筆記、(三)讀者來函、(四)目錄、(五)議會政治、(1)「兩成事件」所顯示的政治問題(張德銘)、(2)打開政治的「死結」(許榮淑)、(3)政府為什麼不受信任(鍾榮吉)、(4)大小報告的壞處(紀政)、(5)如何紀念臺灣抗日英烈(黃煌雄)、(6)正視臺灣先民的貢獻(張立民)、(7)新聞局不應取消美聯社記者登記證(康寧祥等)、(8)國會大辯論旁聽記(莊慕德)、(9)國會短評(蘇和)、(六)選舉、(1)台北市議會的行情與選情(陳立民)、(2)再一次的考驗(許榮和)、(3)黃順興是怎樣去選擇的?(黃順興)、(4)黨外及違紀競選縣市長者的仕途宦海(黃維正)、(七)台北話題、(1)家博的悲觀、(2)沈劍虹的幽怨、(3)黨外「民主實踐研究班」、(4)空降部隊的轎子理論、(5)警總歡迎美國專家、(6)陳鼓應有國歸不得、(7)孤忠淚的迴響、(8)政治上的沈大公子、(9)新聞局的模範刊物、(八)新聞自由、(1)新聞自由的場內戲(賴祖義)、(2)周清月的故事(魏晴文)、(3)美聯社為周清月辯護(吳達然譯)、(4)錯誤與不負責的報導(魏如風)、(5)奇怪的新聞信條(胡佳澤)、(九)專訪、(1)康寧祥與謝長廷民主對話錄(蕭夫)、(2)一個國民黨基層幹部的控訴(謝進發)、(3)民主時代的忠君思想(李怡仁)、(十)國際問題、(1)沙達特鎮壓異己(洪鐮德)、(十一)勞工、(1)司機「賺吃」真艱苦(林惠菁)、(十二)文藝、(1)沒有寫完的詩(江河) 等。
此件《亞洲人》為康寧祥發行的《八十年代》雜誌的系列刊物之一,主要為接替《八十年代》而創刊,《八十年代》系列雜誌為臺灣黨外雜誌的重要代表,有「黨外雜誌編輯群的搖籃」之稱,由學者以及新聞界從事批判性的政論,與黃信介發行的《美麗島》雜誌成為「黨外政治」運動兩條路線各自的代表。所謂「黨外」為中國國民黨之外的政治勢力,「黨外」在國民黨政府的治下運用創辦雜誌的方式表達立場、對抗國民黨政府,這些雜誌、出版品被稱為「黨外雜誌」,《亞洲人》亦是其中之一。
參考資料:彭琳淞,2007。自由‧民主‧本土‧臺灣――看臺灣戒嚴時期的政論雜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30-40
黨外雜誌,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1(瀏覽日期:2019/05/07)。
蕭淑玲,2006。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