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花蓮支亞干遺址玉錛
登錄號:2004.028.6023的圖片(20040286023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4.028.6023的圖片(20040286023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8.6023的圖片(20040286023_I002.JPG)(CC BY),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8.6023的圖片(20040286023_I003.JPG)(CC BY),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8.6023的圖片(20040286023_I004.JPG)(CC BY),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28.6023

尺寸:3.8 x 2.3 x 0.3cm
歷史分期: 新石器時代
年代描述:新石器時代約距今4000-2500年前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土木泥水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花蓮支亞干遺址採集
關鍵詞:花蓮、支亞干遺址、萬榮-平林遺址、磨製、木工工具
文物描述:1.本件為花蓮支亞干遺址採集之磨製玉錛,長3.8cm、寬2.3cm、厚0.3cm,保存完整,材質為閃玉,器物表面經過打磨,相當平滑,側邊未完全磨平。器身很薄,兩端均整磨為刃部,其中有一刃部缺角受損,刃部為偏鋒。
2.磨製石錛常見於臺灣的史前遺址,但材質為臺灣玉者少見,通常做為陪葬品使用。石錛為史前人類用來刨削木材或刮除皮脂,屬於木工工具,使用時在柄部用線繩綁縛木製把手,因石錛埋藏地層中數千年,木質部分已腐朽不見,只有石質部分留存下來。
參考資料:1.宋文薰等,1992。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一) 。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2.連照美、宋文薰編著,1992。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臺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王行恭設計「維護文化古蹟‧發揚民族精神」海報)的圖片
藏品(林田昭和13年起業方法書與實測設計圖)的圖片
藏品(尺蛾338)的圖片
藏品(愛河尋夢)的圖片
藏品(司馬中原(獨照))的圖片
藏品(假鐵莧)的圖片
藏品(蓋板)的圖片
藏品(《新竹州管內概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