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玻璃藥瓶
登錄號:2004.028.6211的圖片(20040286211_I001.JPG)(),第1張,共5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4.028.6211的圖片(20040286211_I001.JPG)(),第1張,共5張
登錄號:2004.028.6211的圖片(20040286211_I002.JPG)(),第2張,共5張
登錄號:2004.028.6211的圖片(20040286211_I003.JPG)(),第3張,共5張
登錄號:2004.028.6211的圖片(20040286211_I004.JPG)(),第4張,共5張
登錄號:2004.028.6211的圖片(20040286211_I005.JPG)(),第5張,共5張

登錄號:2004.028.6211

尺寸:1.2 x 1.2 x 7.2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1945-(二戰後)
推測年份(西元):1939~1970
類別一:器物類,醫療衛生,器材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
關鍵詞:實驗室、醫療、容器
文物描述:1.本件玻璃取樣瓶,透明管狀,瓶身光滑,有六條白線從瓶肩到瓶底垂直並等距離印在瓶身外壁,瓶肩以上至瓶蓋呈黑色,瓶蓋有凹陷及黑漆剝落的情形,瓶子內壁佈滿茶色點狀污漬,瓶肩及瓶底處有深棕色污漬,應是瓶內殘餘的液體所導致。
2.日治時代政府大力扶植西醫,建立西醫制度,培養西醫人才,西醫遂取代漢醫成為臺灣醫療主體。
3.日治時期之前,臺灣即有以坩鍋爐吹製玻璃民生用品,惟規模不大,日治時代起便陸續有日人來臺投資設廠或協助經營玻璃產製及內外銷,1939年日本人在新竹赤土崎設立臺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以坩鍋窯量產醫療用玻璃器皿及玻璃理化儀器,並培養吹製人才,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二戰後因玻璃用品需求大增,1950-1970年民間玻璃產業十分蓬勃,1970年後因石化工業興起,塑膠製品普及、產業外移等因素而沒落。
參考資料:1.吳秋儒,2011。藥品宅急便—「寄藥包」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洪惠冠,2002。閃亮的日子-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史,頁:20-24。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E
編目日期:2021/09/24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