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小兒包巾
登錄號:20041900031的圖片(20041900031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6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41900031的圖片(20041900031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6張
登錄號:20041900031的圖片(20041900031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6張
登錄號:20041900031的圖片(20041900031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6張
登錄號:20041900031的圖片(20041900031_0004.jpg)(CC BY-NC),第4張,共6張
登錄號:20041900031的圖片(20041900031_0005.jpg)(CC BY-NC),第5張,共6張
登錄號:20041900031的圖片(20041900031_0006.jpg)(CC BY-NC),第6張,共6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所屬族群:巴達克
標本說明:小兒包巾,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北部巴達克族 (Batak),長178公分,寬122公分。本包巾由三部份所組成,上下各有一個較小的布板,而中間是一個大布板。布的尾端縫上各式曲折紋,並在末端接上流蘇。巴達克族稱紡織品為ulos,一般寬約80至150公分,長200至350公分。其紡織品共採用經絣 (warp ikat) 和織錦 (supplementary weft)兩種紡織技術。巴達克族共有六個部族分支,即卡羅族(Karo)、代里族(Dairi)、西馬隆貢族 (Simalungun)、托巴族(Toba)、昂克拉族 (Angkota) 和曼代林族 (Mandialing)。北部的部族分支比較常採用經絣方法,而南部則傾向採用織錦,但大多兼採兩種。例如,卡羅族以織錦而享有盛名,而曼代林族則完全不採用經絣。南部巴達克族的織品呈現較多色彩,因為他們較常使用合成紗線,北部婦女則多採用漂染的線,因此其織品呈暗色調。

館藏編號:2004190003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臺北市延平北路上慶祝臺灣光復的大幅標語)的圖片
藏品(電阻)的圖片
藏品(天上人間簡譜)的圖片
藏品(送報伕 (大行版影本發打稿 ))的圖片
藏品(犬猿鄰居 (民眾日報影本) )的圖片
藏品(石環製作材料-旋截圓環粗胚殘件)的圖片
藏品(廟宇木構件)的圖片
藏品(全國產業總工會布條)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