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藏品寬31公分,為苗族的繡片。以胚布和依序由上至下縫至其上的紅棕色緞布、紅色緞布及藍紫色緞布為底,三片緞布接合處各有鋸齒狀小布塊堆花裝飾,且底縫有金箔,呈布塊及金箔交錯狀。紋樣運用「破線繡」與「貼花」技法製成,數處綴有小亮片裝飾,上半部以「破線繡」繡有石榴花枝,下半部主體為魚紋,以「貼花」技法組成魚身及下方的波紋、周遭的花草紋,並於貼花上繡有花草、石榴等圖案。「破線繡」技法即平繡技法的一種,預先將絲線拆成8到12根不等的絲纖維,再以齊平針進行刺繡,繡出的紋樣細緻而有光澤感;「貼花」技法即是預先裁剪所需布片,以直針、鎖針、釘針或鎖邊固定圖案邊緣,再以其他繡法於布塊內繡上紋樣。根據苗族的俗語及情歌,魚有繁衍多子之意象;石榴花枝與果子象徵多子多孫。傳統上,繡片從刺繡到加工全由婦女手工製成,是用於衣服上的裝飾品,縫綴於衣肩、衣袖、衣背等處,紋樣常以神話傳說或是自然萬物為主題,創作出豐富圖紋的繡片。
館藏編號:20042600286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