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繡片
登錄號:20042600294的圖片(20042600294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6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42600294的圖片(20042600294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6張
登錄號:20042600294的圖片(20042600294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6張
登錄號:20042600294的圖片(20042600294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6張
登錄號:20042600294的圖片(20042600294_0004.jpg)(CC BY-NC),第4張,共6張
登錄號:20042600294的圖片(20042600294_0005.jpg)(CC BY-NC),第5張,共6張
登錄號:20042600294的圖片(20042600294_0006.jpg)(CC BY-NC),第6張,共6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藏品寬16.2公分,為苗族的繡片。以胚布和縫在其上的紅色緞布為底,紋樣主要運用「破線繡」與「拉鎖繡」技法製成。上半部為較小的宗廟紋和對稱朝中的花鳥紋,下半部中央為宗廟人物紋和團花紋,兩側為對稱的魚紋及花草紋,寺廟的屋簷部分及魚尾部分以「拉鎖繡」勾勒,其餘部分採用破線繡繡成。「破線繡」技法即平繡技法的一種,預先將絲線拆成8到12根不等的絲纖維,再以齊平針進行刺繡,繡出的紋樣細緻而有光澤感;「拉鎖繡」製作時要使用兩根針,運針時先將第一條繡線從背面刺出布面並以逆時針盤繞一圈,第二條繡線緊鄰著第一條繡線刺出繡面,將第一條繡線所繞的線圈固定,藉以構成圖案,此技法及配色常見於雷山地區的女性服飾之衣袖上。根據苗族的俗語及情歌,魚有繁衍多子之意象。傳統上,繡片從刺繡到加工全由婦女手工製成,是用於衣服上的裝飾品,縫綴於衣肩、衣袖、衣背等處,紋樣常以神話傳說或是自然萬物為主題,創作出豐富圖紋的繡片。

館藏編號:20042600294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大顯神通》電影宣傳海報)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