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藏品寬15.5公分,為苗族的繡片,以胚布和縫在其上的紅色緞布為底,紋樣運用「平繡」技法製成,看似用色單純,實際上運用了各種的綠色,使紋樣靈活生動。紋樣中間為石榴花果組合成的圖樣,兩旁各繡有一隻面向中央的雞頭葉龍,其背上皆有延伸出的石榴果與花草紋。平繡是苗族服飾中最普遍運用的技法,刺繡時搭配各式針法,繡出寫實且細膩的圖案,黔東南的台江施洞地區與雷山西江地區皆經常用於製作各類動物圖案。龍紋是苗族繡片上常見的動物紋樣,其形態自由多變,可隨意加上牛頭、蛇身、蟲足、魚尾、鳥頭,充滿單純質樸的美感與稚氣親密感,其中葉龍由對生的葉片組成,其龍身通常為鳥體或蛇體,有時會加上羽翼,是特殊的變體龍紋造型,較常見於雷山縣;石榴一果多籽,古人以「榴開百子」寓意「百子同室」,具有繁衍生殖的意象,花枝及果子廣泛使用於吉祥圖樣,象徵豐饒多產。傳統上,繡片從刺繡到加工全由婦女手工製成,是用於衣服上的裝飾品,縫綴於衣肩、衣袖、衣背等處,紋樣常以神話傳說或是自然萬物為主題,創作出豐富圖紋的繡片。
館藏編號:2004260031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