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女子短裙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7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7張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7張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7張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4.jpg)(CC BY-NC),第4張,共7張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5.jpg)(CC BY-NC),第5張,共7張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6.jpg)(CC BY-NC),第6張,共7張
登錄號:20043000003的圖片(20043000003_0007.jpg)(CC BY-NC),第7張,共7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物件屬蘭嶼達悟族女子經常穿著之女子短裙,稱為kekjit,又稱adwa so koyowen,長98.5公分,寬為43.5公分,是達悟婦女之傳統裙子,由藍、白加橫細黑色線紋織成,是三塊織布縫合為一塊女用裙子。衣身左、右上角原本應各縫接一條綁繩,但現況已脫落未見。穿戴時,兩邊藍、白色花紋在前,整塊白色則圍於後面。本物件材質為棉纖維、麻纖維;製作技術有織、縫製等。
達悟族的男女傳統服飾皆為「方衣」系統,樣式多由條紋組成。且色彩均以白、黑和藏青色為主色,較為鮮明的色彩則為內面。服飾樣式簡樸,但配件、飾品甚為華麗。一般而言,達悟族女子身上斜繫一塊披肩式上衣 ayob no mavakes(約0.3公尺)的芭蕉布,一般都是由左肩至右腋下,普遍以黑色或藏青色條紋為主,一般都是偶數(八、十或十二條紋),只有少數不畏禁忌的老人才用奇數(十一或十三條),下身則圍一條短裙kekjit,長度自腰到膝蓋上5吋處,小女孩只圍一片,年長後才使用三片布並排縫合,腰間繫一麻繩,可使裙緣反摺不下滑。達悟族人傳統上認為太多的顏色容易招致禍端所以使用的顏色非常樸素,近年因與外界接觸增多,及舞蹈表演的需要,才開始在衣裙上增加紅藍二種顏色。
蘭嶼雅美(達悟)族人原本就有以麻纖維為原料的紡織工業,紡織更是女子專屬的工作範疇。雅美(達悟)布係以白色為底,嵌入藍色線條,共有八種紋圖飾。如今各村中會紡織的婦女已不多見,更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全部懂得,這些少數仍會紡織的老年婦女,一旦過世,其紡織藝術就將失傳。此外,編籃、編藤帽、製兜甲等手藝也是雅美(達悟)女人擅長的編織技術,和織布一樣均能顯示雅美(達悟)族人之手工藝術。然而,目前的雅美(達悟)族人,由於受到現代文明入侵,年輕人的穿著也和臺灣本島相似,僅有在老年人身上,及祭典時才能見到達悟族人的原始衣著。
蘭嶼地處熱帶,一年將近十個月是炎夏,為了適應狀況及工作方便,衣著自然趨向簡便,男子經常裸著上身或由右肩至左腋下掛繫以藤繩及小刀,而下身則僅緊束以苧絲織品之丁字褲,只有於祭典時,才穿上自織的無袖麻質戰冑背心,其髮截短至耳上,自然垂下,女子則於胸前及腰間圍上方巾,長及膝上約五吋,祭祀時,則穿長袖禮服,衣長過膝,其髮型或長髮披肩或束髮髻或短髮,較富變化。雖然其服裝簡單,但對帽子均相當考究,除祭典用之銀盔外,男子上山戴藤帽、出海捕魚戴木塊挖成的帽子,女子出門訪客也有特製的藤帽。
在外來的綿紗線未輸入之前,雅美(達悟)族人採用蕁麻科的落尾麻、冠麻、異子麻及山苧麻的韌皮纖維,織成男性上著的短背心與下著的丁字褲,及女性下著的短裙與上身斜繫的方布;並利用芭蕉科馬尼拉麻的葉脈纖維,除可織成背心、嬰兒搖籃和船帆外,還用來編織網袋,及結粗繩用以固定船舵和船漿等。取用的麻纖維,除瘤冠麻和馬尼拉麻是栽培者之外,其餘三種都是野生植物。瘤冠麻的纖維除用於織布外,主要的用途是結魚網。

館藏編號:2004300000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織布)的圖片
藏品(大小麒麟桌飾)的圖片
藏品(紡錘)的圖片
藏品(坍方,改線部份、箱涵平面圖、進出水口斷面圖、護欄,排水溝詳圖)的圖片
藏品(搭鏈式荷包2件)的圖片
藏品(陶罐)的圖片
藏品((無圖名))的圖片
藏品(走廊躺椅)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