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不隨便要東西生活與倫理立體教科圖
登錄號:2005.002.0050的圖片(20050020050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5.002.0050的圖片(20050020050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5.002.0050的圖片(20050020050_I002.jpg)(),第2張,共2張

登錄號:2005.002.0050

尺寸:53.1 x 38.4 x 0.9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71~1971
類別一:器物類,政治社教,教育用品
創作者/製造者:乾記出版社
製造地:臺中市中正路226號
關鍵詞:教學、品德、教具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不隨便要東西生活與倫理立體教科圖,正面底色為白色,同時有紅色與黃色相間之外框,圖框內部由上而下寫有「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適用」、「生活與倫理立體教科圖」、「不隨便要東西」,此教科圖應為生活與倫理課程中國小一年級之教材,此教科圖內容為小華在學校因為不隨便跟別人要東西被老師表揚,回家後小華姊姊就用鳩佔鵲巢的故事來教導小華,帶出不隨便要東西的主軸。背面為出版資訊,同時寫有「民族至上」、「國家至上」之字樣。
2. 1968年蔣介石總統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同時要求加入國小之生活倫理課程與國中之公民與道德課程,並強調其目的除了是教育學生之生活與行動,同時也要求學生成為一個「愛國家、愛同胞、合群服務、負責紀律,且足以表現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顯示生活與倫理以及公民與道德課程配合臺灣1949年至1987年戒嚴之意識形態教育以及威權色彩。
參考資料:1.李琪明,2017 。臺灣品德教育轉型與困境及其歷史脈絡的宏觀剖析,教育學報, 45 ( 2):1-23。
2.張鍠焜,2015。國小生活與倫理教科書德育課程觀之轉變──從64 年課程標準本到78年改編本, 教科書研究, 8 (3):77-111。
編目者:委託編目-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09
編目日期:2020/11/09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詠草一首)的圖片
藏品(歐陽修豐樂亭遊春詩)的圖片
藏品(大久保百貨店發行澎湖島萬歲井)的圖片
藏品(飛碟企業發行編號「UC-8517」陶大偉、張小燕、孫小毛華語歌曲專輯《陶大偉’85專輯》錄音帶)的圖片
藏品(愛國獎券第1154期)的圖片
藏品(環保主題海報作品5「相對綠」)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