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亞洲人出版社出版《亞洲人》週刊第18期
登錄號:2005.006.0060的圖片(20050060060_I001.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5.006.0060的圖片(20050060060_I001.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060的圖片(20050060060_I002.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060的圖片(20050060060_I003.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060的圖片(20050060060_I004.jpg),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5.006.0060

尺寸:19.3 x 26.1 x 0.4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85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創作者/製造者:亞洲人出版社
關鍵詞:黨外、黨外雜誌、康寧祥、江春男
文物描述:  此件為康寧祥創辦的《亞洲人》雜誌,是為了接替被查禁的《八十年代》繼而發行的刊物,為臺灣黨外雜誌的重要代表。除了編輯方向較同時期刊物更具國際觀,《亞洲人》最大的特點在於其溫和、體制內改革立場,與當時以激進風格聞名的《美麗島》雜誌呈現鮮明對比,為臺灣溫和派、議會路線的起源(蕭淑玲,2006,77-79)。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參考資料:彭琳淞,2007。自由‧民主‧本土‧臺灣――看臺灣戒嚴時期的政論雜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30-40

蕭淑玲,2006。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黨外雜誌,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1(瀏覽日期:2019/11/05)。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的圖片
藏品(彩繪水果紋碗公)的圖片
藏品(半月形鐵線蕨)的圖片
藏品(高雄市政發展系列183)的圖片
藏品(肉球皺蟹)的圖片
藏品(〈船隊出海-捕飛魚〉)的圖片
藏品(愛國獎券第490期)的圖片
藏品(砥石)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