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大紅地彩繡人物紋菱形肚兜
登錄號:2005.012.0117的圖片(20050120117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5.012.0117的圖片(20050120117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登錄號:2005.012.0117的圖片(20050120117_P002.tif)(CC BY),第2張,共5張
登錄號:2005.012.0117的圖片(20050120117_P003.tif)(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5張
登錄號:2005.012.0117的圖片(20050120117_P004.tif)(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5張
登錄號:2005.012.0117的圖片(20050120117_I001.jpg),第5張,共5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5.012.0117

尺寸:46.4 x 40.7 x 0.8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衣裳帽履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人物紋、蝴蝶紋、蓮紋、如意雲紋、日紋
文物描述:1. 此件肚兜為菱形,正面為紅色,背面為藍色,主要刺繡技法為辮繡、打籽繡、緞面繡。背面一側有以藍色線繡「王兵朝」三字。圍頸上方、縫有藍色繫繩圈。正面紋飾方面,圍頸部分使用藍色拼布並繡有花果紋,與其他肚兜不同,此件肚兜的紋樣繡在正中央,繡有手持拂塵、騰雲駕霧的仙人,以及藍衫白裙的女子,背景是蓮池以及柳樹,旁邊綴有蝴蝶飛舞其中,並且以繡有「日」字紋的雲表現畫面中的時間為白天。
2. 肚兜出現時間不會晚於漢代,隨時代形制、名稱均有改變,至清代開始稱作肚兜,臺灣也承襲此一名稱,別名還有抹胸、裹肚、兜兜等。臺灣肚兜通常先將紋樣繡於布片,再縫於肚兜上,裝飾安排上,紋樣多集中在下方口袋與緄邊,此兩點與中國地區肚兜有很大差別。而此肚兜在裝飾風格上較接近中國,將紋樣裝飾於肚兜中央。另外,早期肚兜男女老幼都會使用,口袋部分有時會放置香料或藥材,可見肚兜還有香囊以及藥療的功能。
參考資料:1. 戈思明主編,2006。臺灣傳統刺繡之美。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2. 黃光男主編,2004。美麗與吉祥——中國傳統刺繡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3. 黃永川主編,1995。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臺灣早期民間服飾。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4. 蘇旭珺,2001。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頁69-71。臺北市:傳藝中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多疣懸蘚)的圖片
藏品(吳惠銘臺灣省醫藥器材供給合作社股票)的圖片
藏品(石鎚)的圖片
藏品(金崙栗蝸)的圖片
藏品(臺灣總督府著《公學校用硬筆書寫方法練習帖》)的圖片
藏品(《黃金夢》手繪印刷電影海報)的圖片
藏品(終りし道の標べに)的圖片
藏品(臺灣全誌噶瑪蘭廳誌)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