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背兒帶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7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7張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7張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7張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4.jpg)(CC BY-NC),第4張,共7張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5.jpg)(CC BY-NC),第5張,共7張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6.jpg)(CC BY-NC),第6張,共7張
登錄號:20050100073的圖片(20050100073_0007.jpg)(CC BY-NC),第7張,共7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藏品係源自侗族的背兒帶,呈十字型。背兒帶包括背帶主片和綁帶,主片包裹嬰兒,綁帶則將幼兒繫在背上,部分背兒帶會在上方加上為嬰兒遮風防曬的蓋帕。本藏品即為T字型背兒帶附加上端的蓋帕,故整體呈現十字型。本藏品紋樣多為重複的鋸齒紋、菱紋,色彩上多使用粉色、藍色及綠色繡線穿插,構成一幅多彩且縝密精美的背兒帶藝術圖樣。蓋帕的上端銜接兩條細綁帶,布片則以中央的正方形及內側填滿幾何紋樣的菱形為主要視覺呈現,並沿著正方形向外拓展,構成一組層層疊疊的回字型織樣。中間的綁帶紋樣則分成左中右三段,以W字紋的形式構成,並以小紋樣填滿空隙,左右段的形制相同,使用較多粉色及綠色;中間段的紋樣則使用較多粉色及藍色。綁帶整體而言相較其他部分明度較高,更凸顯活力。下方的背兒帶主片則為一長型布片,由中央的長方形及內側菱紋與動物紋為主要視覺,並延展至外側的口字型菱形紋樣。藏品整體可見使用痕跡,如綁帶右段有黑色汙漬,但無明顯損傷。侗族是古越人後裔,其祖先崇拜及自然崇拜的特質也影響了服飾上紋樣的選擇,背兒帶是保護小孩的重要物件,繡上的紋樣同時也有祈福、吉祥的寓意,使用上讓侗族農耕社會的女性能夠同時照顧到工作與幼兒。

館藏編號:2005010007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N/A)的圖片
藏品(愛國獎券第583期)的圖片
藏品(木製太極)的圖片
藏品(1960年總統蔣中正署名之任命令給文鍵)的圖片
藏品(墻剖面詳圖)的圖片
藏品(鄧南光135底片(1518))的圖片
藏品(打製石器)的圖片
藏品(石刀)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