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9.013.0356
尺寸:12.1 x 12 x 5.1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年代描述:1950-1960年代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聯藝」公司
製造地:臺灣鶯歌
關鍵詞:紅綠彩、閃光釉、壽字紋、鶯歌窯
文物描述:戰後初期鶯歌窯彩瓷飯碗多樣類型之一。彩瓷碗以模製成形,施罩白釉高溫燒製,再上黃閃光釉與紅綠彩裝飾二次燒製而成。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圈足有孔隙裂縫。碗內面素面無紋,潔白素淨。碗外器壁口緣與近底處施作兩道黃閃光釉金邊裝飾,器腹環繞碗身一周,裝飾兩組壽字紋與青草紋圖案,皆採用轉印紙印花技法。紅彩印花民藝書法壽字紋,綠彩印花青草紋,佈置疏朗錯落有致。紅彩部分剝落,局部可見轉印在黃閃光釉之上。口緣與器底的兩道金邊裝飾帶是所謂的閃光釉,新式釉藥金黃色閃光釉是一種低溫釉上彩,燒成溫度約攝氏七、八百度,施在白色釉藥上,會產生一種閃光的效果。研究者稱,隨著釉上彩繪的流行,鶯歌陶瓷產業開始分工化生產,若干工坊向生產碗盤的業者購買燒好釉藥但沒有彩繪的白瓷,再以電窯專門從事釉上彩的加工,這類新興的業者當地稱為「電花」業。黃色閃光釉與多彩裝飾,見證了戰後初期鶯歌陶瓷產業推陳出新的各種嘗試。該件作品外底心有正方形釉上紅彩款印,標記「聯藝」公司出品。
參考資料:1.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 劉益昌、趙金勇,2010。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第二冊(近現代考古)。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