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彩繪梅花紋淡藍釉碗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8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P001.tif)(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P002.tif)(CC BY),第2張,共8張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P003.tif)(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8張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P004.tif)(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8張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I001.JPG),第5張,共8張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I002.JPG),第6張,共8張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I003.JPG),第7張,共8張
登錄號:2009.013.0378的圖片(20090130378_I004.JPG),第8張,共8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9.013.0378

尺寸:11.3 x 11.3 x 5.6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年代描述:戰後初期1950-1960年代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鶯歌
關鍵詞:釉下多彩、彩繪、梅花紋、鶯歌窯
文物描述: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微侈口、弧壁、帶圈足碗。比起同時期其他常見之敞口、弧壁寬腹的帶圈足碗,器形較為清瘦小巧。以模具成形,圈足以外,全器滿釉,底足刮釉露胎處呈灰色。內壁素面無紋,外器壁一側以紅、褐、白顏料釉下彩繪樹稍梅花紋,沒骨寫意筆法純熟自然。再搭配內白釉、外淡藍釉一輕一重的色彩,相當吸睛。該件作品內外器壁多見開片。1940年代開始臺灣窯場逐漸發展釉下多彩技法,隨著化學合成釉彩推陳出新,碗盤餐具的繽紛色彩豐麗多變。其技法極直接承襲模仿日本的陶瓷工藝。該件作品胎釉燒結與釉彩發色皆良好,保存狀態亦佳,應屬戰後初期1960年代前後鶯歌等臺北窯場製品。本館典藏品有類似風格的彩繪碗一批。
參考資料:1. 徐文琴,2010。1930-60年代臺灣碗盤圖繪紋飾之研究―以鶯歌產品為例。臺灣文獻61(2):111-152。
2. 徐文琴、周義雄,1993。鶯歌陶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3.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台灣新生報》(第511號,二二八事件))的圖片
藏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圖片
藏品(軍事郵便(高嘉斌樣))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