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9.013.0385
尺寸:11.2 x 11.2 x 5.5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年代描述:戰後初期1950-1960年代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鶯歌
關鍵詞:釉下多彩、彩繪、噴釉、花葉紋、鶯歌窯
文物描述: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微侈口、弧壁、帶圈足碗。比起同時期其他常見之敞口、弧壁寬腹的帶圈足碗,器形較為清瘦小巧。圈足以外,全器滿釉,底足刮釉露胎處呈白色。內壁素面無紋,碗外壁以藍、綠、粉紅彩裝飾花葉紋,彩飾方法並用繪畫與噴繪的技法。主紋飾綠葉以噴釉的方法進行,粉紅彩小圓點花則以彩繪點染。1940年代開始臺灣窯場逐漸發展釉下多彩技法,隨著化學合成釉彩推陳出新,碗盤餐具的繽紛色彩豐麗多變。其技法極直接承襲模仿日本的陶瓷工藝。研究者稱,噴繪的方法大約從民國四十四、五年左右開始發展,正是鶯歌碗盤業的鼎盛時期,裝飾技法不斷翻新,產生了變化多端的新產品。該件作品胎釉燒結與釉彩發色良好,應屬戰後初期1960年代前後鶯歌等臺北窯場製品。
參考資料:1. 徐文琴,2010。1930-60年代臺灣碗盤圖繪紋飾之研究―以鶯歌產品為例。臺灣文獻61(2):111-152。
2. 徐文琴、周義雄,1993。鶯歌陶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3.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