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0.006.0084
尺寸:29.5 x 23.3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準確日期:1957/08/28~1957/08/28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照片與相簿,人物
關鍵詞:籍貫、祖籍
文物描述: 此物件為黑白相片,為「臺南縣戶口普查有功人員頒獎典禮」與會人員合照,拍攝日期為1957年8月28日。
現代化人口調查在臺灣的施行,可追溯至1911年10月1 日由臺灣總督府推動的「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在日時期總共施行了7回的戶口調查。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於1956年由內政部主導舉辦了首次的戶口調查,而後以「人口及住宅普查」的名義,以十年一度的頻率持續施行。
「籍貫」在中華民國政府於1947年公布的戶口普查法中,為最主要的社會分類,此概念反映了中國社會自清末以來,由於各種戰亂因素而形成的大量國內人口流動。中華民國政府以「籍貫」為主軸的戶口普查制度,是邁向國家政治現代化目標的重要工作環節之一,不僅在國際政治上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別苗頭之意味。在國內,透過戶口制度中的「祖籍」概念,在觀念層次上也形塑了以「中國大陸」為優位的詮釋慣例。1970年代以降,隨著民主意識普及,以及客觀國際形勢之轉變,由「籍貫」所支撐的「中國法統」國家想像逐漸被視為制度性歧視之根源。1992年,立法院在戶籍法修正過程中,廢止了本籍登記制度,此後凡於臺灣省出生者一律稱為臺灣省籍。
參考資料:王昌甫,2005。由「中國戶籍」到「臺灣省籍」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9,頁:59-117。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