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安平壺
登錄號:2010.012.0061的圖片(20100120061_I001.JPG)(CC BY),第1張,共5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10.012.0061的圖片(20100120061_I001.JPG)(CC BY),第1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61的圖片(20100120061_I002.JPG)(CC BY),第2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61的圖片(20100120061_I003.JPG)(CC BY),第3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61的圖片(20100120061_I004.JPG)(CC BY),第4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61的圖片(20100120061_I005.JPG)(CC BY),第5張,共5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0.012.0061

尺寸:11.2 x 11.2 x 13cm
歷史分期:1661-1683(鄭氏時期)
年代描述:明鄭時期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中國福建
關鍵詞:白釉瓷壺、宋硐、宋甕、明瓷、國姓瓶
文物描述:1. 安平壺,白釉瓷罐,平口,方唇,短頸內縮,圓弧肩,器肩下折,器肩以下作弧形下收至器底,底徑與口徑相等。薄胎,器肩至腹部可見拉胚的痕跡,器腹上方約四分之一處可見接合痕跡,下方約四分之一處有一圈明顯裂痕及破損缺口。器內外施灰白色釉,器口與器肩略帶粉橘色。
2. 安平壺又稱「宋硐」,民間稱為「國姓瓶」,其特色為口徑與底徑同寬,腹部較大,上下分開製作後再接合,釉色多為灰白或灰青色,有厚胎和薄胎二種,因大量出土於臺灣臺南安平,因而命名為「安平壺」。
參考資料:1. 謝明良,2005。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臺北:允晨文化。
2. 陳信雄,2003,陶瓷臺灣,臺中:晨星。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A
編目日期:2020/08/28
已瀏覽清單
藏品(麻豆鎮/古老農家)的圖片
藏品(屋宅木構件)的圖片
藏品(紅皮菘蘿)的圖片
藏品(皮影戲偶頭-雜)的圖片
藏品(絹苔科)的圖片
藏品(王真人著《國語教本》)的圖片
藏品(皮影戲道具-大銅錘)的圖片
藏品(大里澤蟹)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