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白瓷罐口部殘件
登錄號:2010.012.0094的圖片(20100120094_I003.JPG)(CC BY),第1張,共5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10.012.0094的圖片(20100120094_I003.JPG)(CC BY),第1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94的圖片(20100120094_I001.JPG)(CC BY),第2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94的圖片(20100120094_I002.JPG)(CC BY),第3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94的圖片(20100120094_I004.JPG)(CC BY),第4張,共5張
登錄號:2010.012.0094的圖片(20100120094_I005.JPG)(CC BY),第5張,共5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0.012.0094

尺寸:14.1 x 11.5 x 7cm
歷史分期:1624之前
年代描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中國福建邵武窯製造、臺南安平安億橋出土採集
關鍵詞:安平壺、白瓷罐
文物描述:1.白瓷罐(安平壺)口部殘件。平口,方唇,口部較厚實,口徑大小適中,短頸,斜方肩,是典型的「安平壺」特徵。灰白胎,內外施釉,釉色淡青。
2.「安平壺」的製作地,推測為邵武窯等中國福建窯址,除了往臺灣輸出外,亦曾到達越南、印尼、泰國、日本等地方,分布廣闊。然而,安平壺本身並非是外銷瓷,而是作為貿易品的外裝容器而飄洋過海流散於世間。在臺南出土的安平壺,曾被西拉雅族作為祭器使用,奉之為神靈,或裝水或裝酒,端看是否為祭祀時間。此外,著名的宜蘭淇武蘭遺址則可見到安平壺作為陪葬品的使用功能。
參考資料:謝明良,1995。安平壺芻議。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期:75-105。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康樂里眷村生活照-倚樹拍照的男孩)的圖片
藏品(帝王仿相手蟹)的圖片
藏品(鄧南光135底片(2026))的圖片
藏品(牆苔屬)的圖片
藏品(遠近三段(影本))的圖片
藏品(台灣南區電信分公司企業工會第2期會訊)的圖片
藏品(新格牌唱片發行編號「VS-015」國語歌曲專輯《金韻獎第四輯》)的圖片
藏品(邱德雲單張相紙28)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