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印發《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選舉公報》
登錄號:2012.007.0450的圖片(20120070450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2.007.0450的圖片(20120070450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12.007.0450的圖片(20120070450_I002.JPG)(CC BY),第2張,共2張

登錄號:2012.007.0450

尺寸:54.8 x 76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2011~2012
類別一:器物類,政治社教,文宣告示
創作者/製造者: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關鍵詞:馬英九、吳敦義、蔡英文、蘇嘉全、宋楚瑜、林瑞雄、中華民國第13屆總統選舉
文物描述:  此物件為一紙質政府文宣公告,正面印有標題,標題為《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選舉公報》,並署名由「臺北市選舉委員會」印發,其中刊有三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照片,並刊載候選人的相關資料,另外印有投票的相關規範以及資訊。背面為臺北信義區的投票所、開票所一覽表。
  此物件為2012年的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的相關文宣,此次選舉由代表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吳敦義;代表民主進步黨的蔡英文、蘇嘉全;代表親民黨的宋楚瑜、林瑞雄參與選舉。在選舉當中,中國與臺灣的「兩岸政見議題」成為人民選舉的重要觀察指標(王顥穎,2015:48-75)。另外、「塑化劑」、「宇昌案」、「夢想家音樂劇」、「三隻小豬」等等,都成為影響當時人民投票意向的事件。最終,代表國民黨的馬英九、吳敦義組合當選,馬英九成功連任第13任總統。
  臺灣的總統選舉制度,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實施,憲法起草者張君勱參考德國威瑪共和國憲法,在其基礎上加以調整以符合中國社會狀況。在選舉執行層面,在中國國民黨政府內部進行一系列憲政修正過後,國民大會間接投票選出總統成為最初的總統選舉模式。之後民間爭取總統直選的訴求可追溯至1970年代初期,雷震提出的〈救亡圖存獻議〉與許世楷等均曾提出倡議;而1980年代,則由當時在野的民主進步黨正式提出總統直選之訴求。最終直選訴求在1990年代為國民黨主流派所接受,臺灣社會在朝野共識下於1996年實施了首次的總統民選。1997年,臺灣被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人權團體之一「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定為「完全自由國家」。(薛化元,2016:6-25)
參考資料:王顥穎,2015。二〇一二年總統選舉的兩岸政見議題之探討:媒體效應的觀點,頁:48-75,臺北:克毅文化。

薛化元,2016。總統直選的歷史回顧,總統直選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頁:5-26。

陳儀深,2016。第三次臺海危機與首次臺灣總統民選,總統直選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頁:27-33。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