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3.039.0317
尺寸:38.7 x 62.2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推測年份(西元):1951
年代描述:1951年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文書檔案,其他
關鍵詞: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地積、斗六大圳
文物描述:1.此件為〈光復前後十個年地積實績表〉,由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繪製,以直條圖及圓餅圖型式呈現,時間涵蓋民國31年至民國40年(1942-1951年)之10年間。土地依灌溉方式不同分為「輪作式灌溉區域」(輪作區、特殊區)及「特別地區」(單期田、兩期田、輪作田),本圖表記錄各區之「土地面積」及「灌溉方式區別百分比」。
2.灌溉地績有兩次較為明顯的變化,反映出水利組織變遷的狀況。第一為民國33年(1944年),灌溉區域面積較前一年驟增40,464公頃,係因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與斗六郡水利組合、虎尾郡水利組合、嘉義郡水利組合、新營郡水利組合、新化郡水利組合、新豐郡水利組合合併為嘉南大圳水利組合,此六個水利組合範圍統稱為「特別地區」。第二為民國37年(1948年),灌溉區域面積較前一年驟減13,061公頃,係因斗六大圳之興建,於1947年9月,將「斗六農田水利協會」獨立分離。
3.承上,表格中紀錄為「斗六水利委員會」,然而1947年分離時正確名稱應為「斗六農田水利協會」,推測係因該圖表製成時期為「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時期(1948-1956年),故出現寫法上之出入。
(曾祥宇、莊竣雅撰寫)
參考資料:陳鴻圖(2009)。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臺南:台南縣政府文化處。
編目者:研究組嘉南大圳小組
編目日期: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