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藺草帽編織工具帽仔模
登錄號:2013.053.0001的圖片(20130530001_I001.JPG),第1張,共5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3.053.0001的圖片(20130530001_I001.JPG),第1張,共5張
登錄號:2013.053.0001的圖片(20130530001_I002.JPG),第2張,共5張
登錄號:2013.053.0001的圖片(20130530001_I003.JPG),第3張,共5張
登錄號:2013.053.0001的圖片(20130530001_I004.JPG),第4張,共5張
登錄號:2013.053.0001的圖片(20130530001_I005.JPG),第5張,共5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3.053.0001

尺寸:17.2 x 17.4 x 11.5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1965-(1965迄今)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製帽
類別二: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其他
文物描述:此為林文旗先生捐贈其父林天慶於「手撐仔」(館藏號2002.008.0001)上休息睡覺用的木枕頭,初步判斷為檜木製成。底部有二個指孔,方便以手抓拿。林文旗口述說當「手撐仔」在等水漲潮以進入四草大眾廟一帶的魚塭運搬貨品時,他父親通常會在船上睡覺等候,當天氣冷或下雨的時後,父親會窩在船艙睡覺,夏天天氣熱直接在船上舖一下就可睡了。不過有趣的是這塊「木枕頭」原來應該是用來編織藺草帽的木製帽模,但被林天慶發揮創意拿來放在船上當枕頭用。過去臺灣西部沿海許多村落因缺乏農地,帽蓆編織就成了家庭副業之一。知名的帽蓆編織地如中部的苑裡、大甲、清水、梧棲等地,臺南的安平、灣裡跟茄萣過去也曾是帽蓆編織產地之一。
參考資料:相關手撐仔的口述記錄及歷史背景,可參閱石文誠,〈船家之寶「手撐仔」的故事〉,《歷史臺灣》第五期(2012.5),頁133-142。
編目者:石文誠
編目日期:2016/07/18
已瀏覽清單
藏品(紫色大稻埕)的圖片
藏品(安平天后宮鄭成功神像)的圖片
藏品(琉璃珠)的圖片
藏品(煙斗)的圖片
藏品(獸骨)的圖片
藏品(□□丙申年李文滔執照)的圖片
藏品(大正天鴿牌出版香蕉豐熟)的圖片
藏品(道光三年布字陸百柒拾陸號右給淡防廳業戶袁阿春之契尾)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