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4.010.0267
尺寸:11.9 x 9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70~2000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照片與相簿,人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
關鍵詞:遊樂場、遊樂設施、遊玩、戶外活動、兒童
文物描述:1.盪鞦韆的男童,是一張橫幅彩色照片,照片主題為戶外公園廣場之鞦韆設施上的男童獨照。照片中的男童身穿長袖彩色橫條紋上衣,上衣上有吊帶造型圍兜,圍兜中有卡通「史努比」圖案裝飾,穿著茶色長褲與涼鞋。男童坐在一紅色柱體、金屬鐵鍊接合長木板製成的鞦韆設施中,男童未看鏡頭,雙眼閉著,身體靠著鞦韆右側吊鍊,兩手並握在鞦韆吊鍊上。照片中的背景為戶外之廣場或公園,地板為水泥地,男童的後方可見白色坐椅之部分、石塊砌成的矮牆、樹木與蘇鐵植栽、以及白漆金屬欄杆和道路。照片背面有藍墨橢圓形圖案印章痕跡,圖案下方有「HI-OOLOR」之註記。
2.臺灣的兒童遊樂園起源自日治時期,主要為總督府以兒童健康發展為考量,在全臺灣興建運動遊樂場,整個日治時期至少建造了15座。最早開始興建的遊樂園於大正年間(1910年代)建立,位在臺南公園,但設施較少,以基礎設施為主,如盪鞦韆、溜滑梯等。大正至昭和年間(1920至1930年代),遊樂園興建數量越來越多,設施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地點則大部分為在公園內。其中1930年代臺灣也出現具代表性的大型遊樂園,例如:臺中市兒童遊園地、嘉義市兒童遊園地、與圓山遊園地(今臺北市中山遊樂園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後,公園綠地的設置在都市規劃上更加普及,公園內的設施除了涼亭與坐椅外,鞦韆、溜滑梯、翹翹板等兒童遊樂基礎設施也普遍在各地公園中設置。
參考資料:徐聖凱,2021。兒童遊園地的興設,臺灣學通訊,122:26-27。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