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臺灣文化協會出版《興南新聞》昭和18年12月30日版
登錄號:2014.011.0087的圖片(20140110087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4.011.0087的圖片(20140110087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14.011.0087的圖片(20140110087_I002.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4.011.0087

尺寸:40.7 x 54.5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報紙,日治時期
關鍵詞:興南新聞、太平洋戰爭、日本情勢
文物描述:1.本文件為昭和18年(1943)12月30日興南新聞臺灣本社發行之《興南新聞第4655號》第一頁,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時期,報紙內容提及日本在第六、第九站區將敵軍主力擊滅所取的的戰果,以及日軍迎擊ラペウル的來襲,所取得的戰果。另外,本期探討的主題尚有:日軍徹底粉碎第六戰區、樞府定例本會議、帝國的一大政治攻勢:戰時外交的回顧與展望,此外還有一篇社論:掉尾的悲鳴。大致上來看,本期報導的內容主要是在談論日本在第六、第九戰區取得的成果以及突破,以及國內對戰爭持續到當時的一些看法。
2.《興南新聞》源自於《臺灣民報》,1923年4月15日首度在東京創刊並發行,是當時臺灣人唯一可在公眾平台上自由言論的刊物,但一開始只限在日本發行,直到1927年才經當時總督伊澤多喜男批准,首度在臺灣發行。到了1930年,《臺灣民報》為發行日刊做準備,乃增加資本額並改組為《臺灣新民報》,後於1932年獲許發行日刊,其中三分之一的版面為日文,其餘以漢文為主。
3. 1936年小林躋造總督上任,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後,逐步控制臺灣人的思想及言論,《臺灣新民報》遭受日本政府透過新聞檢查箝制其言論,最後更被強迫廢除漢文版。這樣的情況在中日戰爭爆發後更變本加厲,政府甚至有意將其與各大刊物合併以便控管。雖然《臺灣新民報》在1941年透過改變刊物言論的風格,以及改名《興南新聞》來因應局勢,暫時避免掉被合併的危機,然而到了1943年3月,仍被迫與其他五家報社合併為《臺灣新報》,日治時期表達臺灣人想法的刊物就此停刊。
參考資料:1. 近藤正己,林詩婷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頁368-383。
2. 許光武〈帝國之眼:日本殖民者與它的「他者」臺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亞研究所博士班,2006),頁99-107。
3. 廖佩婷,〈《臺灣新民報》文藝欄研究:以週刊至日刊形式的發展與轉變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13),頁18-34。
4.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1973),頁38-46。
編目者:蔡誌德
編目日期:2021/04/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農村曲)的圖片
藏品(藏書票—花と藁葺屋根(鮮花和茅草屋頂))的圖片
藏品(刨刀)的圖片
藏品(石錛)的圖片
藏品(打製石斧)的圖片
藏品(平額石扇蟹)的圖片
藏品(呂宋莢迷)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