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二宮尊德塑像
登錄號:2014.011.0029的圖片(20140110029_I001.JPG),第1張,共6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4.011.0029的圖片(20140110029_I001.JPG),第1張,共6張
登錄號:2014.011.0029的圖片(20140110029_I002.JPG),第2張,共6張
登錄號:2014.011.0029的圖片(20140110029_I003.JPG),第3張,共6張
登錄號:2014.011.0029的圖片(20140110029_I004.JPG),第4張,共6張
登錄號:2014.011.0029的圖片(20140110029_I005.JPG),第5張,共6張
登錄號:2014.011.0029的圖片(20140110029_I006.JPG),第6張,共6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4.011.0029

尺寸:36.6 x 13.9 x 17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關鍵詞:二宮尊德、塑像、日治時期
文物描述:1.本文物為二宮尊德塑像,外觀為黑色,外表呈站姿肩上背著木柴,手拿著書苦讀的樣貌。二宫尊德是日本江户末期重要的思想家、實政家,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聞,長大後受到賞識從政,致力於農村的改革,在其生涯中以佛、儒、神為其思想基礎,創造出「報德仕法」的理論,並將其用於改革中,也成功地為許多地方帶來了繁榮。
2. 二宫尊德的塑像在臺灣的出現,主要是源自於1934年日本政府在台舉辦始政四十周年紀念事業,當時官方為表彰四十年來相關功勞者,開始在各地製作樺山資紀銅像,隔一年臺灣各地則開始製作教化類紀念雕塑人像,當時最常出現的便是二宮尊德。這樣的熱潮一直持續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戰時物資逐漸缺乏,政府因而開始限制銅像的製作,1941年更頒布金屬類回收的法令,將部分的銅像回收供給軍資運用,至此之後雕術家雖改以鋁、混擬土、黏土做為銅的代用品,然而日治時期教化類紀念雕塑人像的熱潮已大不如前。
參考資料:1.李品寬,〈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太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班,2009),頁81-97。
2.許碧蘭,〈二宮尊德研究-其儒學思想特色之探討〉(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2008),頁15-24。
3.秦穎、王秀文,〈二宮尊德思想在日本社會轉型時期的意義及其作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175期(2007,北京),頁72-75。
編目者:蔡誌德
編目日期:2021/04/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國立台灣大學總務處工程招標公告)的圖片
藏品(黃鐘花)的圖片
藏品(三層插座電話配線平面圖)的圖片
藏品(八六齡生日感作;對聯(不謀遠大毋寧穩,贏得餘光有可分))的圖片
藏品(阿戛光背蟹)的圖片
藏品(臺灣省政府交通處228事件及廢鐵標售等專題公文電文)的圖片
藏品(刀套)的圖片
藏品(斧鋤形器)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