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5.044.0042
尺寸:39.2 x 53.7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準確日期:1999/09/22~1999/09/22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藝術圖像,生活與民俗
創作者/製造者:謝招治
製造地:臺北市
關鍵詞:中秋節、柚子、斗柚、文旦
文物描述:1.謝招治《中秋佳節》,直幅、水彩畫,繪於1999年9月22日,畫作上右下角有「謝招治 1999」之落款字樣,繪者自撰圖說為:
「八月中秋時節,是柚子的盛產期。記得小時候,我們吃的柚子是像人頭那樣大的大柚子,俗稱斗柚,有紅白兩種。雖然當時也有文旦柚,但產量比較少又貴。斗柚香甜,汁又多,小孩吃了兩三大瓣就快飽了。斗柚的皮很厚,可以製成柚仔糖,比冬瓜糖多一點柚子的辛香味,當零食很受歡迎。
當時的生意人很節儉,還很會動腦,廢物利用兼環保之外,又可以增加一點家庭收入。我的叔父在賣水果,到了中秋就賣柚子,祖母都會將柚子皮收集起來把它曬乾,再煮成柚仔糖來賣,還記得小時候把柚子皮拿來當玩具玩,將它放在頭上當帽子戴,真好玩。這一些故事,都是我們老一輩的人難忘的回憶。」
2.畫作描繪中秋節前後水果攤上販售著當令的白柚、紅柚、文旦柚,小孩子還拿柚子皮當帽子戴,好玩又有趣。在1930-1950年代的臺灣,那時流行吃的是卵球形或長球形的斗柚,洋梨形的文旦柚還不常見。
3.本件與另一幅水墨畫《中秋柚子香》同為中秋節柚子題材,曾於2010年博仁綜合醫院「光陰的故事」、臺北市社教館「光陰的故事」等處展覽過,被家屬整理畫作,歸類為「生活習俗」系列。
4.畫稿第2冊「招治畫稿」有本畫之手稿。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