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木雕三官大帝像組
登錄號:2017.001.0019的圖片(20170010019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3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01.0019的圖片(20170010019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17.001.0019的圖片(20170010019_I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3張
登錄號:2017.001.0019的圖片(20170010019_I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3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0019

尺寸:31.2 x 7.4 x 23.2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中國
關鍵詞:三官、三界公、三元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三官大帝像為三像一組,採坐姿造形,外表有彩繪粧佛,部分褪去。三官大帝皆坐於臺座,下方有一方形底座,臺座呈前方後圓弧狀,天官居中,地官居天官之左,水官居天官之右。三官大帝臉呈方圓形,相貌莊嚴,頭戴通天冠,身著交領寬袖袍服,外罩披肩,雙手於胸前作揖,手掌藏於衣袖內。背後皆有一長橢圓形入神洞,封榫尚存,其中水官封榫表面略有缺損。
2.三官大帝又稱三元大帝,民間俗稱三界公,信仰源於古代原始宗教中對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神祇中具相當大的影響力。東漢末年張道陵創五斗米道時,即運用原始的三官信仰為道民進行祈禱、治病,上疏文三道,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於地,其一沈之於水,謂之「三官手書」。道教尊稱天官為「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地官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水官為「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定期聖誕日為陰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此三日也稱為三元節。亦有說古代帝王堯、舜、禹即為三官大帝而予以崇奉。在臺灣民間三官大帝之信仰興盛,每屆三元日都要盛重舉行祭祀。而臺灣道教在齋醮壇場中必置三界壇以供奉三官大帝,在科儀中慎重啟請,並在法會、醮典中宣誦《三官妙經》與《三元寶懺》,以為信眾進行賜福、赦罪、解厄。(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謝宗榮,2014,《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桑鳲)的圖片
藏品(錦綾堂款銀製木瓜形皿)的圖片
藏品(結構詳圖)的圖片
藏品(土地公)的圖片
藏品(FG20~FG27 基礎梁配筋詳圖)的圖片
藏品(鱗蓋鳳尾蕨)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牛樟)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