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木雕印童像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1.JPG)(CC BY-NC),第1張,共9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1.JPG)(CC BY-NC),第1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2.JPG)(CC BY-NC),第2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3.JPG)(CC BY-NC),第3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4.JPG)(CC BY-NC),第4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5.JPG)(CC BY-NC),第5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6.JPG)(CC BY-NC),第6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7.JPG)(CC BY-NC),第7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8.JPG)(CC BY-NC),第8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504的圖片(20170010504_I009.JPG)(CC BY-NC),第9張,共9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0504

尺寸:17.7 x 14 x 43.5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印童、從祀、同祀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印童像,作立姿姿態,背面開有橢圓形入神洞,內容物件已取出,表面粧佛已褪去。雙眼半睁。頭戴巾,巾於前額處雕刻裝飾。身著過束袖膝長袍,外穿鎧甲,上半身罩寬袖罩衫,腰繫腰帶,腰帶下有左右擋鎧甲,下半身著長褲,雙腳穿皂靴。立像挺身以雙足丁字步的姿態站於高臺上。右手左伸,手掌托一只包巾包裹之印盒,左手右伸,左手掌扶印盒,雙手袖口向兩側揚起,長袍後方下襬上揚。
2.印童為捧印信之童子,常見與捧劍之劍童成為一對配置,為帝后、王侯、將相之左右從祀神,捧印之印童居神之左,以其手中印信象徵主神之職位。(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仇德哉,1974,《臺灣廟神傳》。臺北:作者自刊。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0
已瀏覽清單
藏品(琦君夫婦歐遊照15(琦君於法國凡爾賽宮前獨影))的圖片
藏品(1953年6月22日涂炳榔寄涂爐、張素雲書信)的圖片
藏品(媽媽教室活動宣傳標語)的圖片
藏品(范姜群双幼兒照)的圖片
藏品(琦君夫婦與友人照3-10)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玉山石松)的圖片
藏品(馘首守護標幟)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