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木雕城隍尊神像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9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6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7.JPG)(僅限公開瀏覽),第7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8.JPG)(僅限公開瀏覽),第8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0677的圖片(20170010677_I009.JPG)(僅限公開瀏覽),第9張,共9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0677

尺寸:14.6 x 11.8 x 25.8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城隍、境主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城隍尊神像採坐姿,端坐於圈背椅上,粧佛大面積剝落,帽翅缺損,袍服殘留朱紅色漆面與粉線紋樣,嘴邊鬍鬚脫落,圈背椅兩側扶手斷裂缺損。城隍尊神作中年男子相貌,眼尾細長,嘴部上方及下頷鑿有小圓洞,為植鬚處。頭戴展腳幞頭,冠後兩側下方各鑽有小孔,做為裝帽翅處。身著蟒袍,腹下束玉帶,胸前有粉線蟒紋,下襬作海浪紋裝飾。雙手交握於胸前,左手在前,作持笏狀,笏板佚失。雙腳踩於踏几上,左足向外伸出,作文武腳姿態,兩側雕有獅子,左側獅子毀損。臺座作束腰方形矮臺。
2.城隍信仰起源古代之城市、城池崇拜,北宋時列入祀典,各級行政首長所在之城市多有奉祀城隍神,明太祖曾為各地城隍神加封爵位,而有明靈王、威靈公、靈祐侯、顯佑伯等稱謂,以符各級行政單位,並規定:「凡府州縣新官到任,必先齋宿城隍廟,謁神與誓。」城隍神遂有「燮理陰陽」之司,為官方、民眾所共同崇祀。民國以後,取消城隍神之祀典,各地官建城隍廟遂轉型為一般民間宮廟,城隍尊神亦被視為境主之神。(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鬼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3
已瀏覽清單
藏品(昭和十六年邱張氏雙妹繳納昭和十六年分愛國婦名會費領收證明)的圖片
藏品(匙葉木苔)的圖片
藏品(矛鏃)的圖片
藏品(排笛)的圖片
藏品(臺南市政府發行《臺南文化》新六期)的圖片
藏品(石環製作材料-旋截圓環粗胚殘件)的圖片
藏品(國賓戲院發行《追追追》電影本事)的圖片
藏品(道光二十六年北合興立給送盡根山地契字)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