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0683
尺寸:12.2 x 10.7 x 19.9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城隍、境主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城隍尊神像採坐姿,臺座遺失,漆面保存狀況尚佳,鬍鬚脫落,帽冠右上方破損,粧裱層分離,背後開有長方形入神洞,封榫尚存。城隍尊神臉部修長,朱紅臉色,嘴部周圍及兩腮有小孔,作為植鬚處。頭戴展翅幞頭,帽冠後方下沿兩端有裝帽翅小孔,帽翅缺損,身著明式朱紅補服,腹部作漆線麒麟紋補子安金裝飾,胸前束看帶,領口作藍底安金雲紋,袖口作藍底安金花卉紋裝飾,腳著皂靴。左手右伸,以右手握左手,手掌隱於袖內,是為抱袖(壽)體,僅露出右手拇指。
2.城隍信仰起源古代之城市、城池崇拜,北宋時列入祀典,各級行政首長所在之城市多有奉祀城隍神,明太祖曾為各地城隍神加封爵位,而有明靈王、威靈公、靈祐侯、顯佑伯等稱謂,以符各級行政單位,並規定:「凡府州縣新官到任,必先齋宿城隍廟,謁神與誓。」城隍神遂有「燮理陰陽」之司,為官方、民眾所共同崇祀。民國以後,取消城隍神之祀典,各地官建城隍廟遂轉型為一般民間宮廟,城隍尊神亦被視為境主之神。(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鬼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3